【巴蜀画派·人物】对话四川美术馆掌门人梁时民:我永远是那个爱画画的巴蜀孩子

        “我在四川美术馆几次遇见这对爷孙俩。”

        梁时民深深地记得这样的场景:“爷爷大概六十多岁,两三岁的孙女骑在他肩上。爷爷沿着展厅一幅幅浏览,边看边给小孙女讲解。还有一次,小孙女用颤巍巍的小手端着相机拍水墨画中的牡丹花,爷爷一旁俯身耐心指导比划……”


梁时民


        梁时民,四川美术馆馆长,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他喜欢独自在馆内走走停停,捕捉市民们参观的反映,很少打扰,但默默地关注着像爷孙俩这样美术馆的老朋友。他欣喜于越来越多全年龄层的市民走近美术馆,品读艺术。梁时民意识到,全民化美学教育普及的大好时代已然到来。


你收藏的宝贝,一定不能把它关在箱子里


        有品质的展览,是吸引公众走进美术馆的基础。


        “现代化美术馆可不只是一个美术作品的’巨型展柜’。它应该是以美术馆收藏、展览、公共教育、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梁时民是一名画师,他对珍贵的画作爱不释手,深谙品鉴之道,可以分享给友朋“名作,名在哪里?”但作为美术馆馆长,他时刻提醒自己,需要回答的是“如何让大众理解作品?”


        “你收藏的那么多作品,是多少艺术家花费心血成就的,一定不能把它们关在箱子里,不与世人见面。要把它们拿出来给大家观赏,还要去研究它们,而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宝贵资源,拉近市民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一场场高规格的美术展览频频走进大众的视野:“大山大水、大美四川”书画展、俄罗斯经典油画展、“使徒行传——时代对话”版画展、“不羁的自由”——石涛、八大山人作品展 、“向钢铁长城致敬——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四川美术书法作品展、“梦回吹角连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特展等等。




        立体式的互动形式也源源不断:美学沙龙、创作体验、艺术讲座,让这个人文气质深厚的平台锦上添花。


        滴水载世界,馆中揽乾坤。四川美术馆--平和幽静的文化空间里,包罗艺术万象,为公众构筑美学江山。


艺术作品,要唤起人们对内在精神的思考


        艺术不应该孤独远行。在一个公共空间里,平等关系会成就灵魂的碰撞。“当观众面对作品时,如果感觉到进入了一个能够展开交流的语境,而不是被抛掷到一个精神的沙漠里,这个空间就是有价值的。”


        梁时民“重情”,他看重艺术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情感共鸣。


        “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积淀,因此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这些不重要,我希望当他们走进四川美术馆,站在作品面前时,可以对自我、对内在有一种思考,在这里寻求到一份精神享受,而不是走马观花,毫无所获。”


        这样的理念源于他与绘画一生的情愫。


        梁时民是巴蜀的孩子,1959年生于四川梓州。他6、7岁就接触到绘画,10几岁拜师齐白石学生郭明甫以及孙竹篱。恩师的花鸟画精湛技法和高尚德行沁润他一生的修为。


梁时民在孙竹篱先生作品展前合影留恋


梁时民第一次在中国美术学馆展览


        梁时民对作品所承载的时代命题、精神气质要求很高。他早期作品色彩艳丽、构图饱满,有强烈的时代感。完成于2002年的作品《包谷林》就是他在思考——“如何用擅长的花鸟画形式,呈现改革开放中期的祖国繁荣昌盛”后而创作的。


《包谷林》 181X192cm


        在创作后期,他逐渐调整创作风格,慢慢抛开以往的大胆艳丽,作品颜色转向素雅、深沉,画面内涵深邃,人文关怀贯穿始终。梁时民曾说:“绘画不能完全只看色彩视觉效果和画面冲击力,真正的艺术作品还是要沉得下来,耐得住寂寞,要有丰富的内涵,让人可以体会到内在的东西,在平淡质朴中见真情。”


《春江水暖鸭先知》 136X68cm


《暖冬》 192X181cm


        “《暖冬》是我画家生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幅画作。”梁时民这样说过。因为这幅画饱含着家国情怀: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四川艺术家,梁时民渴望创作一幅作品来歌颂伟大的抗震救灾过程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精神气质。


        于是,5个月后,《暖冬》诞生了。


        “选择大雁是因为这是一种很有集体意识的动物,你看大雁在天上飞,基本不会有落单的,而且它们特别忍饥耐劳,再大的风雪都能扛过去,寓意着我们四川人民虽然经历了强烈地震灾难,但是大家依旧聚集在一起、团结奋进。”


        正是这样胸怀天下、反思际遇的梁时民,作为四川美术馆新馆首任“掌门人”,带着他的美术馆团队深入到广袤的美术天地,采撷一段段故事,一部部美术作品,在四川的天府广场,为市民们献上精神盛宴。


        艺术创新,没有灵魂,没有根是不行的


        梁时民爱四川这片土地。曾经有调离四川的选择,他断然放弃了。


        “我真的太爱四川了。你看,从成都一出发,几个小时后高山、冰川、草地、雪山、峡谷...那么多的自然风貌都会呈现在眼前。”


        天府之国曼妙的景色“锁”住了梁时民,也成就了无数文豪。诗人李白、杜甫、陈子昂,文学家巴金、郭沫若,艺术家蒋兆和、石鲁等这些大艺术家都与四川有着深厚的渊源。


        梁时民醉心于巴蜀人文风情。但作为一位画家,他对巴蜀画派体系在中国典型画派领域的缺席感慨万千。


        “四川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从绘画的角度说,优势得天独厚。”但由于以往困囿于蜀道难,真正走出去传播优秀巴蜀绘画的艺术家少之又少,巴蜀绘画的符号并没有凸显。梁时民认为如今“天堑变通途”,三个要素决定了巴蜀画派的最终建立:“一群致力于艺术研究及创作的群体”、“代表性领军人物”、“独立的画派理论体系”。当这三个要素齐备,艺术“走出去”将不期而遇。


        不过,梁时民也深知,巴蜀画派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沃土在哪里。


        “巴蜀画派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艺术创新。但一味创新,没有灵魂,没有根是不行的。巴蜀文化就是命脉,是我们巴蜀画派的根。立足本质,同时借鉴国际视野下先进的艺术思想,形成我们独特的话语体系,在未来巴蜀画派会在全国乃至世界艺术领域占一席之地......”


        时光沉淀了勇者的赫赫战功,岁月成就了智者明月入怀的性情。


        57岁的梁时民,醉心过人生的缤纷盎然,也蹒跚走过命运的意兴阑珊。时至今日,他淡然自若,用心打理着所热爱的工作和生活。他保持着清晨5点起床的习惯,铺展开纸、墨,打开跟随自己多年的绿色收音机,静享丹青之趣。8点过,他推开通联艺术家与管理者身份的大门,阔步走向四川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