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画派·人物】静对青山觅新句,闲观云物会天机 ----从陈远富的书画印说起



        陈远富,四川绵竹人,出生于1973年11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绵竹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盟鸥画会成员,绵竹市文化馆书法美术干部。                         

陈远富《云来山更佳》水墨


        书画同源大家都懂,但要强调诗书画印,这里面就存在一个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生于蜀地的陈远富先生可以说在这个命题上不但具有战略眼光,而且在战术上更有他自己一套绝活,那就是抓住一个核心突破口,把大篆这口井挖的很深很深,不到几年就把它打造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然后向其他领域不断开疆拓土,就有了足以笑傲江湖的原始资本积累。


陈远富《秋老树叶脱》水墨


        首先,陈先生的书法和篆刻一脉相承了三代文字的古拙质朴厚重老辣的同时又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而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审美价值,尤其对字形和章法的处理总能出奇制胜而又开合有度收放自如,画面感之外更多了点趣味感,甚至幽默感。大篆的字数本来有限,创造的空间十分有限,很少有现成的参照标准,加上对联这种样式在书法史上向来被视为畏途,用大篆创作对联可以说是硬碰硬,但陈先生呈现给人们最为精彩的恰好就是大篆对联。


陈远富《清歌图》水墨


        其次,陈先生以篆隶笔意来关照山水画语言,在技术层面上很好地解决了文人画笔墨语言的书写性特质。一旦他对线性语言的表意性和书写性获得了超乎他人的敏感,再把它作为同样一种造型表现元素拿来关照文人画,自然会找到书写性技术挥运时书写的快意和激情,不但笔法马上轻松起来了,格调也会随之而至。但作为善学者的他,没有把他书法篆刻中的那种大气开张和调皮生猛直接拿到山水画里,而是自然生发为另一种感觉:苍茫中见清润,苍茫来自于大篆笔法,清润得之于内心。表面上看无论在用笔还是气息似乎都与他的书风不太统一,但这种不统一却换来了书法与绘画在格韵上内在的高度一致性,这种一致就是篆隶遗韵,这种遗貌取神使画面呈现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远古气息,成了他的亮点之所在。可以说,没有他的书法,他的山水画一定是另外一种气息,尤其在揣摩古典精神这一层面上,有书写实践和无书写实践有不一样的表现,而且写过篆隶和没写过篆隶的画者更不一样。


陈远富《日暮苍山远》水墨


        其三,陈先生的高明处还在于他通过写生来打通诗书画印在语言和精神层面上的双向对话和优势互补。诗书画印虽然相互生发,但毕竟不是一回事且各有其难。首先要面对这样的命题,书画同源到底体现在哪个环节上?诗书画印如何才能优势互补?谢赫的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和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在认识论上提出了诗书画印的相关性和一体化的命题,但对于工业社会语境下的新文人而且是普通资质的学习者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陈先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是写生,即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一旦他走出书斋拥抱自然时,这个课题就变得具体而清晰了,写生提出的问题要比经典程式和美学文本来得鲜活具体。大自然虽然没有现成的理论,但无处不在荡涤着你心中的尘埃,把人还原到自己原本的纯粹和自由状态中来,让你飘飘欲仙的同时通透得了无挂碍,真实得无拘无束。大自然纵然提供不了现成的笔墨,但无处不充满着生发笔墨的最原生态母体。陈远富画面的那种清气,在气息上显然暗合了他长期的大篆书写经验,那种自然流露出的清韵和水灵才是他自己的东西,任何人也学不了的,因为那是骨子里带来的,本身就是一种诗心自运。不是么,谁说画中有诗就一定是在画面空白处题一首诗?


陈远富《震后新貌》水墨


        中国艺术的精神博大精深,其道理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无非就是生动自然,达到生动算是妙品,要达到自然味着,达到逸品之境,这事历代善书画者梦寐以求的境界啊。陈先生既有生动的语言载体,也有自然的格调境界,而且他的清他的纯和他的拙,这一点很重要,也很厉害。相信他即使不要任何包装,照样能让作品来说话。希望陈远富先生在书画印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陈远富《事事如意》水墨


陈远富《樱桃》水墨


文/李象松

来源:《巴蜀画派》杂志2017年04月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