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画派·人物】西蜀秦川:画佛修心之旅

         西蜀秦川,1971年生,成都人。佛像画家, 梵乐作曲家,受业于国际画坛著名彩墨大师李野林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峨眉大光明诗书画院院士、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书画专委会主任、四川省原创音乐家协会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政协书画院画师。


西蜀秦川《一观荫林石上流》彩墨


      秋日的原野如黄色的缎子,三五只白鹤斜飞过丛林,不见踪迹;


      一泉湖水碧波荡漾,山岚涌动,新长出的嫩叶如春花般烂漫,吸引鸟群扑翅过去;


      鹿鸣、深山、幽泉、瀑声……


西蜀秦川《观音大庄严像》国画


        西蜀秦川早期为观众呈现出的彩墨抒情风景作品,色彩迷离、层次分明,领入看客进入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景观中。而观西蜀秦川近期水墨山水,画风陡然一转,你绝对不会想到赤橙黄绿被深浅不一的墨色代替,几笔茅屋、几杆树木、几块山石,轻笔淡染、意趣明快,一股禅意徐徐而来。国画中讲究的“意境”、“意趣”在秦川这一系列山水小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自然界的山川、树石显然在这个时期不需要具象事物和斑驳的色彩来展现,它们的本质不再是某处某点的自然之物,而是化为画家的精神属性,是画家寄情于物的结果。


西蜀秦川《北魏阿弥陀佛》国画


        秦川先生画风的变化,究其根源是内在本质发生了蝶变,反应在画作上即绘画语言的天差地别。我们要追究这种变化,需要静下来慢慢去追溯。


       如佛苦修行,画品亦人品


       画什么、怎么画是每个画家需要解决的问题。画了几年彩墨风景后,显然这种题材不能和秦川内心急需找到“出口”的愿望不相匹配,它已经支撑不起画家迫切想要表达的欲望。所以,在外人看来秦川在彩墨风景画达到相当的成就后突然收手表示诧异,他只是收拾行囊,另辟一条路罢了。佛像画是画家一直想要突破的题材,但张大千的佛像画和唐卡里那种臻于极致的佛像画是不能超越的两座大山。“学可学别人,但是要用手中之笔画自己的画”,秦川如是说。一次,画家机缘巧合之下,运用彩墨风景画的技巧画了佛像,竟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蜀秦川《袅袅薰风》国画


       艺术是非常具有“迁想妙得”的化合特性,并且的确是出自某种深层需要时,才会处于最佳状态。


        而,秦川正是出自于内在深沉的需求时,佛像系列产生了,并达到了从艺期的最佳状态。

                                      

        任何以佛像为题材存在的艺术形式,如石刻、石雕、壁画,其精神意义要远大于物理意义,凝聚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只不过精神的传达方式,不能单靠佛陀拈花一笑,弟子自然明白其中含义的“神交”方式,而需要把精神概念落在石块、线条这些具象事物处,以便保存和流传……秦川画佛像恰好是这种题材击中内心某一点,契合表达内容的层次和深度,所以这也是为何彩墨风景不足以符合他的要求,因为它们与之相比较显得过于纤弱,不足以支撑一位内心极度丰富、深厚的从艺者。画家的意念及造艺的源动力,大概源自于此,也可从他编曲的梵乐窥探一二。音乐创作为内心直接“发声”,而佛像画又塑造崇高和伟大的精神境界,两条路一起走,步步都落在画家的思想核心上。


        秦川在佛像画肌理上的处理方式延续了彩墨风景画的方法,恰好这种方式的延续,可以有利区分秦川与其他画家。得力于西画技巧,画家笔下的佛像运用光线、块面等技巧,使佛像画有了岩石的厚重和浮雕之质感,远观之下,像雕刻在纸上的摩崖石窟,佛陀嫣然一笑,是画家由衷的喜悦之情,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腾升出来的自豪感。这种手法在表现佛像绘画里是少有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画家用材简单,让纸上的菩萨、佛陀有了岩石般的坚毅,他要用简单的材料来塑造某种伟大,仿佛画家不像在画画,而是把厚重的庄严、慈悲的精神力量重重砸在纸上,砸进人的心。当这种力量不断下沉,磐石般的不能轻易移动,就像画家的庞大的意念:“要一直画下去,画完一百零八幅后还要继续画下去……”


西蜀秦川《增禄佛母》国画


        “佛像的互动性跟一般的不一样,和工笔、唐卡比较,是一种全新的画佛的方式,和油画画佛像相比,这样的画法更具亲和力。因为材料是中国本土的,画法是中西结合的。巧妙的肌理可以使画面更具绘画感,似与不似之间,造型在画面里是最重要的中心,不能对佛有丝毫的不敬和歪曲,必须保持庄严殊胜的感觉。”秦川说。他的创作除技巧以外更需要画家对学佛的认识,需要的领悟和境界的体会。画家以为画佛之人一定要站在更高更慈悲的角度来表现佛菩萨,让观众为之心生欢喜,更加具足善念。其佛像以黑白为主,这是画家秉承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体现。


        “画品如人品”是秦川秉承的艺术理念,画家的绘画实践对中国画的发扬光大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不少国画家一味承袭古人而走入笔墨误区,越到后来越无路可走。观秦川的艺术之路一直不能被贴上标签,原因在于画家不断创新、不断挖掘,他拒绝套路,而去继承贤者智慧来“学古敌古”。只有如画家般在国画创作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在继承中创新,一方面输入了新鲜血液,使古老艺术青春焕发,又以自身射出的光华照亮未来,才能指引后人前行。秦川深谙作为一名文化人的责任和担当,必须要身心融合一起,共同发力,才能为世界献上一曲姿态优雅的舞曲。


西蜀秦川《今上高台》国画


        一个人的技巧是很容易学起来的,但是人的境界,是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秦川必须时刻保持高纯度的精神境界才能造佛,这是一场备受煎熬的修行,和一个人的苦旅。


        境界,“黑白两道”有余音


        秦川现在佛像题材画了一半,画家说:“画的一张比一张认真,一张比一张用心……”在艺术的追求上,秦川的的标准是“尽了全力”,而非“臻于极致”。


        佛像画作为秦川“蝶变”的过程,待再次涉及风景,笔下的“风景画”俨然蜕变成“山水画”。中国人从来不混淆“风景画”和“山水画”两个概念,多半是前者指向“象”,后者更接近于“意”。象是基础,意是主导,秦川在他的山水画中崇尚禅意之象,也应作如是观。这时候他的精神更加轻松、自由了,犹如画里飘飞来的一团薄云,和那薄云之上的人家……


西蜀秦川《枫》彩墨


        如果佛像题材是画家需调动全部身心的倾力打造的作品,那么水墨山水即是闲暇之余逸趣草草之笔,正如他解释绘画和音乐二者取舍问题,说:“音乐和绘画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任何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把绘画上的激情带到音乐上,把音乐上的激情带到绘画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秦川现在的时间分成两部分,晚上七点之前是绘画的时间,晚上七点之后是音乐创作时间,故朋友戏称“黑白两道”。画家永远不会只取其一而弃其一,他永远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情的轻重,力的张弛,用“黑白两道”来聊人生。


文/包文诗

来源:《巴蜀画派》杂志2017年04月第29期


秦川老师于2017年10月14日晚12点在家中仙逝,享年46岁,谨此讣闻。


生死轮回,世事无常,愿他受一生之画佛像作佛乐之功德泽被,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诸位有缘的师兄,这几日将念佛行善之功德回向给他。叩谢诸有情,阿弥陀佛。


西蜀秦川,1971年生,成都人。佛像画家,梵乐作曲家,受业于国际画坛著名彩墨大师李野林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峨眉大光明诗书画院院士、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书画专委会主任、四川省原创音乐家协会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政协书画院画师。其绘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大型画展。他长期致力于水墨佛像的艺术创作和梵乐创作,兼攻水墨写意人物。作品色彩大胆浪漫,突破国画的用色和构图,融合中西绘画技巧,独辟蹊径。他的水墨写意和水墨佛像,用水墨方式来表现雕刻拓片的艺术效果,力求以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开创新的画风。画面空灵干净、无为自适、以此形成清静淡雅、幽默意趣的艺术风格,追求自在和静泊的艺术境界。按照他的话说,这一辈子,作一百零八幅真正满意的作品,人生圆满。佛乐代表作品有《楞严咒》《十小咒》《普贤十大愿望》等。


《巴蜀画派》杂志今年刊登了秦川老师的专访,以此作为纪念,祈愿秦川老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