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好东西,陌生人喝点酒会变熟络,压力大喝点酒会放松,睡不着喝点酒能助眠,喝点酒对艺术家来说,还能有助于创作。
没错,说的是傅抱石。
首先酒能让人放松,一放松,就有了灵感。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改了十几次,想到头疼,改不出来,没辙。走到船头散心,见到风景如画,才想到“绿”字。
灵感就是这么无厘头,你坐在那里苦思冥想不行的,你得在创作的时候抽空干点不正经的事才行。
喝酒就是这么不正经,但又重要的一件事情。
诗仙李白又是“酒仙”,“斗酒诗百篇”,李白的诗一大半都是醉后写的,不单不给酒写不出,流传下来的诗大约有六分之一提到酒。
所以我们原来不能“熟读及背诵全文”可能是酒还没喝好。
“无酒不为画”,说的就是傅抱石,傅抱石的儿子傅二石先生曾说过“给了四两酒,他才能坐下来去做一件事”。
诗意需要酒打底?
参观人民大会堂,导游都会说上这么一句:迎宾大厅的《江山如此多娇》透着酒香。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画《江山如此多娇》时溜出去喝酒属于“特批溜号”,酒都是周总理遣人送过去的。
1959年正值建国十周年,傅抱石和广东的关山月进京为人民大会堂作一幅画,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可想而知。
傅抱石遍寻好酒无果,他就给周总理写信打报告:我想喝酒。
周总理这边看完信,乐得不行,派人给他们两人送去了许多酒,关山月不大爱喝,全都归了傅抱石。
完成《江山如此多娇》后,他还把创作时喝完的一只酒瓶留作珍藏。
有酒,多半就有诗。傅抱石的好友戏称他是“酒仙”,这名号倒是对得上,李白爱酒,他爱,李白好诗,傅抱石也爱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在傅抱石一生创作的绘画作品中,以诗人和诗词内容入画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或许,就是近现代名家这么多,他的作品却最为耐看的原因——那一缕翩若惊鸿的诗意。
他把自己的作品分为四类,“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就是其中之一。
后人对此亦多有研究,南京博物馆多次举办以他的诗意画为主题的展览。
最近的一场,是10月份开始的“无边诗境入画来——傅抱石古人诗意画展”,专讲傅抱石以诗词入画的创作手法,他的诗情画意。
看完这个展,我们才发现,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这些古代名家的诗句,他都画过。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 《九歌•湘夫人》
近一些的就有石涛,再近一些,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创作了诸多以毛泽东诗词入画的作品。
这些诗人或在人生际遇,或在诗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傅抱石都与之有高度共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枫桥夜泊》
傅抱石 1940年代作
“骤雨昼氤氲,空天望不分。
暗山唯觉电,穷海但生云。”
——孙逖 《山行遇雨》
傅抱石最喜欢的画诗意,有哪些?
一、屈原与《九歌》带来的灵感
傅抱石最大的诗意源泉就是屈原。“抱石”二字便取自屈子抱石投江之意。
后来傅抱石身处乱世,辗转流连,好山好水的重庆终究不是故乡,还天天遭轰炸,走十几二十里山路去工作。
这愤懑无奈,忧国忧民之情与屈原如出一辙。
加上好友郭沫若对《楚辞》的研究,傅抱石前前后后画了很多屈原及屈原相关的作品,屈原像就有六七幅。
傅抱石《屈原行吟图》 1942年
《楚辞》为主题的更是佳作频出,《云中君和大司命》在去年刷新了他作品的拍卖价格,以2.3亿元成交。
《九歌·湘夫人》中湘夫人的形象则成为傅抱石笔下仕女画的主要题材之一,画作通常定格在: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虽然名为《湘夫人》,主人公却是湘君,湘夫人等啊等,没等到意中人,很是惆怅。
通俗语境下为“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而你在哪里”。
神话人物的惆怅其实不好画,画得俗了没仙气,画得仙了人家诗里讲的又是儿女情长。
傅抱石就“棒棒哒”,画里的湘夫人柳眉杏眼,相貌极佳,大家一看铁定要用美若天仙了。
惆怅之情着笔眉眼,湘夫人立于浩渺的湖水上含情远望,衣袂飘飘,满纸木叶随风飘舞。
仅仅一记眼波,落叶点厾就有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诗意。
1963年他将湘夫人画于扇面,配以别致扇骨,比之整幅,我倒觉得徐徐展开的扇面多了几分衬托婉转心思的情趣。
Lot 157 傅抱石 湘夫人
设色纸本 成扇 1963年作
二、来自石涛爱豆的其命维新
众人所知,傅抱石还有一位“爱豆”,就是前半年大火的四僧石涛。
傅抱石有枚刻有“往往醉后”的印章,只有遇上自己极得意的作品才会盖上这枚印章,意为佳作往往醉后所得。
这四字据说起于石涛的“每于醉后见天真”,两人都说自己醉后才能抒发积淀在心中的激情。
另一枚刻的也是四字,“其命维新”,傅抱石和石涛一样都在意创作上的创新。
傅抱石的女儿傅益瑶曾在文章里说过:
“父亲喜欢石涛,是因为石涛的东西清新且雅,完全不同于明末清初的“四王”画风。
‘四王’的作品,好像笔笔有来历,但却没有生气。在父亲看来,石涛有了一个‘雅’字,所有传统的精华就都在里边了。”
“其命维新”,这四个字常被世人用来概括傅抱石立志改变中国画现状的志向,他更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画的改变,由我开始”。
从日本回来后,他接纳了许多新式思想,在作画技巧上也有了革新。
比方说他再临石涛的画就不再追求“像”,而是画石涛诗句的诗意画,或者不用石涛的笔法临画。
等他到了重庆,作画技巧这些都很成熟了,期间受到雄奇苍秀的巴山蜀水熏染,成功开创“苍莽淋漓”、“高古超逸”的个人艺术风貌。
1945年,是傅抱石金刚坡时期的巅峰。
当年作了一幅应当是他最细长的一幅画,是一幅石涛的诗意画,名字就叫《石涛诗意》。
Lot 248 傅抱石 石涛诗意
设色纸本 立轴
1945年作
200.5×30.5cm
全画以竖长条幅构图,纵200厘米,横30厘米,这么个狭长法,却画出了天地苍茫雄浑的感觉。
《石涛诗意》远山
绝壁峰峦紧接着飞云瀑布,水势顺流而下至茂密丛林,溪流旁留白画诗里的:“逢人问迷津,引手当指南。”构图一点不乱,自然有序。
《石涛诗意》局部
一口气看完,仿佛自己游历了气势恢宏的名川大山,心绪未平,迎面却撞上探寻高僧的游人,幽静禅意丝丝入扣,沁人心脾。
《石涛诗意》局部
画作本身就是难得的佳作,加上傅抱石以小楷题款之作必属精品的惯例,这幅四十年代,其以小楷题款的作品于市场上更是颇为罕见。
《石涛诗意》落款
三、毛主席和江山如此多娇
到了20世纪60年代,傅抱石认为作画应当有新鲜度,“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傅抱石此时常以毛主席诗意入画,或直接书写毛主席诗词,成为他晚年的重要创作题材。
一般人都会觉得政治题材多少会影响创作,画出来显得刻板生硬。
傅抱石的画倒可以看作画作里头的“战狼”,即便是画红色政治题材,到今天看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比方说他1964年在扇面上画的秋江捕鱼图,一面画的是“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意,另面写着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绝诗句,一书一画,独具匠心。
在傅抱石作品中,将书法与绘画合制于同一把成扇上传世稀少,实为难能可贵。
Lot 156 傅抱石 秋江捕鱼图、书法
设色纸本 成扇
1964年作
19×45 cm
扇骨:朱宝骝刊仕女金文于扇骨。十二股扇心,竹制大骨长34cm,古方扇头。
也不是说因为是政治题材他就去画,他找得到这些诗词与他的共鸣,他也能靠作品传递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今天,傅抱石教你画画,一定会重复这一句:“我认为一幅画应该像一首诗,一支歌,或一篇美的散文。因此,写一幅画就应该像作一首诗、唱一支歌,或做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