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网•人物】星耀巴蜀,艺惊世界——蒋兆和: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

他家境贫寒,却自学成才

开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先河

成为一代宗师

周总理盛赞他画的历史人物

他同情弱者,控诉战争

他的巨制《流民图》

震惊天下,却险些被毁

陈丹青称他为

“中国最伟大的人道主义画家”

这是一位值得我们铭记的大师



蒋兆和(1904—1986)

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绘画融中西技法

发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

造型精谨

善于表现人物内心的深刻

充满人文关怀


《卖子图》


他食不果腹   却自学成才


蒋兆和出生在四川泸县的一个普通读书人家,初具传统文化、传统书画诗文基础。16岁时,因母逝父病,家境窘迫,他流浪到“十里洋场”的上海。他靠做服装、广告设计为生,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他像阿Q一样“舂米便舂米,割麦便割麦”。即使这样,有时还得忍饥挨饿、露宿街头。


《老父操琴岂奈何》


正在他刻苦自修西画素描、油画、在艺海中摸索的时候、结识了出国留学中途返沪的徐悲鸿。徐氏以西画的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主张,给他的艺术探索路途以影响和促进。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滚滚大潮,熏陶、激励着青年蒋兆和。他思考着怎么认识社会和人生,日渐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和艺术选择。


《卖花生》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处女作油画《黄包车夫的家庭》问世,表达了他对底层民众生活命运的深切的关怀。后来,蒋兆和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私立京华美专、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老乞妇》


当然,心怀天下的蒋兆和并没有躲进象牙塔里,当“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的时候,他又参加了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日夜赶制抗日宣传画,并为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分别作写生油画肖像。据说,这两幅抗日将领的肖像印刷品,打破了当时中国的画片销路最广的记录。


《蔡廷锴将军》


《蒋光鼐将军》



坚持“为民写真”



蒋兆和青年时期四处漂泊、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遭遇,使得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所以,他一生的创作,都和贫苦大众的命运息息相通。


 《一篮春色卖遍人间》


他画黄浦江畔的黄包车夫,画北平城里捡破烂的老人和算命的盲人……画自己亲历、亲见的人间苦难。齐白石看到蒋兆和画《卖子图》,题写了“妙手丹青老,工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的诗句。


《流浪小子》


《与阿Q像》


蒋兆和在而立之年流寓北平,自此为京城老百姓写照,成为老百姓的画家,给他那些悲剧性作品做过模特儿的老人们还有不少健在。正如1942年他在北平出版的第一本画册的自序所言:


“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


《卖小吃的老人》


《街头小子》


蒋兆和在《盲人》中题道:“莫当我无目,但凭这枝竹,人间黑暗地,有目岂吾如?”这说明他已不限于对人生之不幸的同情,还有对黑暗社会的抗争。


《战后余生》


作为一名水墨人物画家,蒋兆和用他的画笔,执着地为下层民众呼吁呐喊。他坚持“为民写真”,让中国的民众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以特写的形式破天荒地跃然在中国画纸上。


《迷途的羔羊》


最可贵之处在于,蒋兆和的作品摒弃任何概念,不虚拟些许希望,不鼓吹高亢的主张,惟忠实于满目灾像,而独以内心的意志与大诚恳,直指生民涂炭而天地间无可哀告的绝境。这份用心,令人感动至今。


《施舍一个》


《蒋兆和自画像》


如果说蒋兆和早期作品是通过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关切和社会的思考,那么,创作于1943年的巨幅画卷《流民图》,则通过大江南北各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上百个人物形象,表现了日本侵华战争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的历史性的悲剧,是他的反对侵略战争、对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侵略者横行霸道的行径,激起了画家内心深处强烈的悲愤之情,经过长期酝酿,1942年开始动笔,历时一年完成了《流民图》。他那时流寓北京,独身一人,条件较艰难,筹措作画费用已是不易,为了瞒过敌人的眼睛,不得不一小幅一小幅分散着画,画了一年多,最后合成六尺高、八丈多长的巨幅。


《流民图》(局部)


在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侧重悲怆氛围,烘染愤慨情绪的宣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流民图》(局部)


陈丹青评论说:


“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画,是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流民图》一出手便是完满的、成熟的,自足自洽,无可商量,具备一份经典所能站稳的重量。”


“唯《流民图》中的人物,才是真人物,同在大难濒死之际,个个是人物自己,不为“沦陷”“苦难”“挣扎”种种概念所吞没,而以不折不扣的“人脸”与“姿态”,转成绘画的经典感。”


1943年,《流民图》在北平太庙首次展出,几小时之后,遭日本宪兵队禁展。它在日本侵略者的鼻子底下把人生被毁灭的惨状如实地呈现出来,发出了对罪恶战争的批判,那“贼”怎么不心虚,怎么能容忍呢!


1944年,蒋兆和将《流民图》送到上海租界内进行义展,引发社会各界轰动,时称:“写尽人间之流离情景,博得观众同情。”正因反响太过热烈,在上海展览后,《流民图》便被日本储备银行“变相没收”,此后销声匿迹长达9年时间,其间蒋兆和一直寻找均无回音。


《朱门酒肉臭》


1953年,《流民图》在上海华东仓库被发现,已霉烂不堪,仅存半卷;1956年,编入日本版《世界美术全集》;1957年,在前苏联展出,引起轰动。


《拄杖老人》


时间来到1967年。当时,红卫兵们把《流民图》批判为“反共卖国的大毒草”,竟险些将之销毁!


《执扇人像》


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领导小组做出结论,肯定为“一幅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的作品”;198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1991年,雕刻在蒋兆和的故乡四川泸州玉蟾山上;1994年5月,残卷及复制的后半卷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5年,蒋兆和的弟子姚有多、马振声等五人完成《流民图》复制品全卷。


《琴音悠悠 我心缈緲》


1998年,原作捐献给中国北京美术馆。“《流民图》从问世的第一天起,她就已经属于国家与人民了。”这是萧琼女士在《流民图》捐献书上的陈词:“《流民图》不仅仅是一幅杰作,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


“艺术是否可以当一杯人生的美酒”



蒋兆和曾说:


“我不知艺术之为事,是否可以当一杯人生的美酒?或是一碗苦茶?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共茗此盏,并劝与君更饮一杯人生美酒,怎样?”



在旧中国,他敬献于大众的只是一杯杯苦茶,而1949年之后,“并劝与君更饮一杯人生美酒”成为了新的主题。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蒋兆和与学生们的实践验证了他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技法能真实地表现现代人物与事件的可能。他和同事们一起深入到街道、工厂、乡村,和劳动者同吃同住同劳作,为他们画像、写生。



《四季图(四帧)》


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曾在一份有关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上批示:“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


《杜甫》


《屈原像》


中科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便按照周总理批示,请蒋兆和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画像。蒋兆和运用现代人物的表现手法,赋予历史人物鲜活的血肉风骨。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李时珍四大古代科学家的形象一经推出,立刻印成邮票、招贴画。


《张仲景像》


《悠然见南山》


蒋兆和历史人物的肖像画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他借古人“意籍真情”抒发情怀,将写实与写意,现实与意境融入更加简练奔放的厚重笔法之中。《杜甫像》《曹操像》《屈原》《曹雪芹像》《文天祥像》等历史人物肖像画成为蒋兆和晚年对中国水墨人物画表现技法的又一次突破。


《李清照》


《李白醉酒》


蒋兆和先生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他如实画出他所目击的真实,无声地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唯有真正信奉真、善、美的人,才敢于如此直面丑恶。他的人文情怀与光辉人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