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画派·人物】戴卫:画家是感觉家,有感觉才有灵性,有灵性才能悟道


戴卫,1943年生,四川成都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名誉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一批巴蜀画派卓越成就代表人物。


戴卫《李逵探母》110×96cm


他来自巴蜀胜地,集巴山蜀水和人文情怀于一身,在方寸之间用笔墨刻下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他天庭饱满,地角方圆,有着一副将军相的文人,用50多年的岁月耕耘在中国画的土地上,终成大器。


巴蜀风采哲理画家


1989年的早春二月,在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戴卫人物画展”轰动京城,21年后的2010年8月17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诗书画院承办的“戴卫艺术展”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从早春到初秋,这位被誉为中国画坛独辟蹊径的哲理画家从繁花似锦走向沉甸甸的丰硕与成熟。

几年前的那次展览上,戴卫将其从事艺术创作50年来以中国画为主并辅以书法、篆刻精品和早年为著名作家所作的装帧插图原稿共160件以及与著名作家和画家的通信手稿文献等,一并奉献在观众面前,展示出独具特色的巴蜀人文风采。


戴卫《杜甫造像》180×96cm


戴卫是“巴蜀画派”当代书画名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个少见的艺术修养全面,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在绘画、书法、篆刻等诸多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

戴卫很早便对中国书画线的形式语言有着异常的艺术敏感,儿时就曾以出众的绘画才能闻名蜀中,少年时代擅长于插图,不到二十岁就已为艾芜、沙汀、马识途等著名作家作小说插图。

这样的天赋与功力,为他后来专攻中国画并兼事书法篆刻并取得迅速进展打下了基础。

他的绘画作品以深刻的哲理内涵著称于画坛,继承优秀传统,善于思考、勇于创造,在于理、通于辩、达于情的长期锤炼中实现了民族性、现代性和个性的统一,被誉为中国当代画坛另辟蹊径的哲理画家。

无论是宏篇巨作《钟声》《酒魂》《风雨雷电》还是聊聊几笔的小品,都透出令人回味的哲理和优美的诗意,人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

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评戴卫的绘画“富有哲理性”“语言简洁,内涵丰富,融理性思考与感情表现于一炉”;中国著名评论家评其“靠画本身的思想内涵打动人。”

在明清水墨文人画的基础上,以现代画家的观点作了新的探索和发展”;美术评论家薛永年评其作品“晓于情而深于理、富于意而精于形”……众多名家都对其作品的艺术水准做出了高度评价。

除了绘画,戴卫几乎花上和创作一样多的时间去研究书法和金石篆刻。

从楷书到行书,从二王、颜真卿到米芾、黄庭坚,都做过系统地临摹、研究与学习,他的书法与他的绘画作品展现出一脉相承的风骨:入古出新,不流于俗的艺术理想。

对于篆刻,戴卫也颇有自己的研究,收藏了上千枚古印,并且很重视实践。

戴卫来说,收藏古印能够使他和那些大师进行最直接的对话。


扎根民族激情满怀


戴卫是一个有灵性的画家。

他说:“画家是感觉家,有感觉才有灵性,有灵性才能悟道,而悟道的基础来自修炼。中国画画家的自身修炼即是品行、学养以及实践能力和劳作态度的总和。”时代不同,人们的精神面貌以及精神追求和古人也完全不一样,但在人性、人文、文脉方面又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他从学习古人,研究古人入手,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和修养,其次研究生活,把握最生动的现实,最后要研究自己,认识自己,回归自己真实的内心。


戴卫《垂钓图》45×48cm


戴卫对于中国画的这种深刻认知,源于其几十年的思考、实践和感悟。

他曾当过知青,做过木工、美工、编辑,有丰富而传奇的人生体验。

中国的绘画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丰厚的艺术宝藏,然而囿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开掘并不够。

戴卫主张的“回望传统”便是对优秀传统的一次重新审视,并为此做出了独特的实践。

他回望传统、博览群书,与作家诗人们广交朋友,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吸取了丰富养料,又不囿于传统。

上世纪60年代,他就曾受陈子庄、黄胄、蔡若虹等先生指教,猛攻诗书画、文史哲,打下作为一个中国画家的全面修养,而改革开放的潮流又使得他的思想冲破了牢笼,站在新的历史维度重新审视辨别古今中外艺术,也真正认识到有着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的精髓所在。

传统的律动和时代的脉搏同时跳动在戴卫身上,加之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比一般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更透彻,如此,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充满意境哲理意味的中国画。


戴卫《抚琴图》37×34cm


如今虽已年过古稀,但戴卫对绘画的热情依然没有减退,时常还是停不下忙碌的脚步,用他在《戴卫艺术·书法篆刻集》自序中的话作为结尾,也许再适合不过:“奇怪的是我却感到越忙越单纯,单纯便可宁静,宁静而可致远,于是心中激情满怀,蠢蠢欲动,真想立即放下手边的琐事作画、习字、刻石,可见这五十余年的创作历程迸发出的火花,又将再次点燃那热爱艺术的初衷,相同的是爱,不同的是火候,我预感自己将还有一次蜕变,再有十年、二十年我将把凝聚着自己最后的心血和汗水的作品献给我的读者,献给我古老的中华祖国。”对此,我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