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画派·名家】半生冰雪 一世墨香——书法家魏学峰


魏学峰,1963年生于成都,曾任四川博物院学术副院长20年。现任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同时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学术顾问,四川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特聘教授。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


著作有《三星堆·长江上游文明中心探索》《艺术与文化》《中国绘画史》等。


自幼患疾,右体被残,以左腕运笔,古拙雄厚,自成一家。孙其峰先生评其学术与书法“自出手眼”,韩天衡先生称“其书与南阜(高凤翰)有异曲同工之妙”。陈无垢先生赞其为“继费新我之后,书坛又一只左笔”。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在成都,台北,厦门等地举办个展。


在今天的川内乃至全国文化艺术界,魏君之名无人不识。他天命之年,荣誉满载,著作等身;穷经文史,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面对他豁达智慧的面容,很难想象达到如此成就的学者竟然半身残疾。他用一支左笔,立起蜀派书法的旗帜,寻石藏砚,重现唐宋文士风流。他就是魏学峰。


一卷左手书写的传奇


1963年,一个普通的成都家庭迎来了可爱的新生命。眉清目秀的漂亮男婴给一家人带来无尽的幸福喜悦。可谁也没想到,出生仅仅72天,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右侧身体就此瘫痪了。


笔走风骨


离开了艺术生命是不会开花的


魏学峰是泡在药罐子里长大的,直到7岁才能勉强行走,苦难的阴霾中,写字是他最大的快乐。


“我的父亲、祖父,都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受他们的影响,我从7岁开始习字。”虽然身体孱弱,只能用左手握笔,但魏学峰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意志,练出了一手远超同龄人的好字。


可是好景不长,13岁的时候,魏学峰在上学途中跌倒,不仅摔断了手臂,还摧毁了他本就脆弱的健康。一时间肝炎、肾结核,膀胱结核等重病接踵而来,好几次他都感觉到了死神的临近。绝境之中,魏学峰却一边休学养病,一边刻苦临摹历代名家碑帖,不但没有被病魔击倒,反而正式走上了书法的艺术道路。1980年,魏学峰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以17岁的年纪参加当时的全省书法大赛,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一等奖。少年古拙苍劲的书法震惊了当时的组委会,魏学峰的左笔,也自此在全国书坛崭露头角。


“当时老一辈的艺术家,给了我很高的肯定。”谈到这一段经历,魏学峰露出了充满回忆的微笑,他说,从来不为别人题字的文坛巨匠巴金,听说他的故事后,也特地为他写下“离开了艺术,生命是不会开花的”。


书以载道


不懂书法艺术就不能理解中华美学


魏学峰是一位少年成名、长盛不衰的艺术天才。大学四年,蝉联四川省书法大赛一等奖,20岁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1984年北大进修,魏学峰一边坚持艺术创作,一边走上了艺术史的研究道路,32岁就评上了教授。他还是第一个以书法理论角度获得中国书法“书谱奖”和巴蜀文艺基金奖的书法家。


“书法是我与中国美学沟通最重要的纽带。”在魏学峰心里,中国的书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线条的艺术,体现了中国人的


空间意识,如果不懂书法艺术,就不能理解中华美学。”他将书法当做一个在自己笔下创造出来的鲜活生命,用人生感悟浇灌它,用文化哲学点染它。观其墨宝,古拙质朴有秦汉风骨,典雅清灵是魏晋风流,博彩众家独成一派。他的书法很早就受到沙孟海、启功等前辈大家的肯定,被国内外收藏界热捧。“书法作品是我‘用生命书写的最长的一封情书’。”


蜀地书魂


雄奇秀雅兼济南北,这就是四川书法


近百年以来,四川书法名家辈出,风格各异,有壮阔雄强如颜楷,也有温婉灵秀如谢无量。这种南北融合、百家争鸣的状态反而让“蜀派书法”迟迟未能出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四川书坛出版了一本《蜀派书法名家》作品集,才让“蜀派”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而魏学峰就是当年代表性的名家之一。


“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是四川文化土壤里的基因,四川艺术自然也呈现这样的特质。”四川的书画家充满浪漫的文人气质,书法在他们手中被赋予了文化精神,这是“写字”和“书法”最大的区别。魏学峰盛赞当今四川书法家的艺术成就,称其“独树一帜,领先全国”。


可惜的是,“蜀派书法”的品牌至今未能鲜明地树立。魏学峰说,要形成一个有生命的艺术流派,必须具备三个因素:有一批审美相近追求一致的艺术家;有几位公认的领军人物;作品和理论,都要有鲜明的美学主张和成就。


“当下四川书坛人才很多,却很分散,四川文化人淡泊名利,要把他们拧在一起,不是书法家协会之类官方机构能做到的。”说到这里,魏学峰笑了笑:“因此我现在就在尝试,能不能为蜀派书法尽一份力。”

今年下半年,由魏学峰牵头,一批川内高端艺术家共同成立了“老教授协会”。他们以古代文人雅集的形式,书画会友,互相品评作品,认真探讨艺术。12月底,这一批艺术家还会联手举办一次书画展。


书家最雅


20年追逐一方砚台


古人云:“英雄爱剑,文人爱砚。”这种文人砚与用来磨墨的砚台不同,是极尽巧思的珍贵艺术品。魏学峰与文人砚的缘分源自1999年,当时他带队送一批三星堆文物去台北博物馆展览,当时的院长秦孝义送给他一本《西清研谱》,里面全部是清宫砚台的精品,顿时就把他迷住了。停留在台湾的这段时间里,魏学峰请求馆方让他参观了这一批砚台,从此就决心要研究、收藏文人砚。


“古时最有名的两方砚台,是广东端砚和江西歙砚。端砚就像浪漫的文学家,色彩与美丽都呈现在外;歙砚更像是一个哲学家,美得更内敛奇妙。”此后,魏学峰前往江西婺源,踏遍整个砚山考证了古代遗留下来的所有坑口,最后在一座砚山下发现一条名为“芙蓉溪”的溪水,并在这里开发出大量的优质砚台籽料。20年来,魏学峰几乎倾尽所有寻石藏砚,甚至把珍爱多年的张大千画作变卖用来收藏老坑料。如今,他手上收藏的老料已有近30吨,魏学峰在婺源成了家喻户晓的“砚台教父”。


妙手天成


魏学峰的歙砚博物馆


文人的书房,是心灵栖息之地,而魏学峰就拥有一个令全川文人都羡慕的书房。


四面典籍环绕,檀香隐约,瑶琴在侧;红木长案上,玉色宣纸铺在羊毛毡上,青花笔筒里插着几十只上好的毛笔;案边的十几方砚台尽是蕉叶之态,绿腊微卷,石润如酥,观之忘俗。


寻到了上好的石料,还需要最好的妙手来发掘它的美丽。魏学峰为此寻访了歙砚界顶尖的十位雕砚大师,又邀请了许多著名画家共同进行画面创作,将文人的哲思、古人的精神,今人审美凝聚在一方砚台上,创作出了许多巧夺天工的当代文人砚。


在魏学峰家中,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了几件得意作品。有一臂长的“玉兰”砚,纯黑细腻的石料沿着它被溪水冲刷而成的优美弧线,雕出了疏疏几片花瓣,便如被赋予生命了一般,幽然绽放在掌中。也有一尺见方的“兰亭雅集”,上面精细繁复地雕出《兰亭序》中描写的场景,高冠博带的文人,流觞曲水、亭台楼阁。


另有一方尚未雕刻石料,腰缠玉带,魏学峰说他日日看着这方石料琢磨了许久,终于决定要沿着这一条天然的纹路雕一株老梅,取名“一生心事问梅花”。


经过10年积累,经魏学峰之手创作的砚台已经有800多方。他颇为自豪地说:“这些好砚,古时的文人能藏有几块就足以自夸了。”他计划雕到一千方以后,就开设一个“歙砚博物馆”,让这一流传千年的砚台艺术,能被更多人喜爱欣赏。


延伸阅读:


我所认识的魏学峰


文/雒三桂


人生的旅程短暂而又充满奇迹。我生命旅程中的一个奇迹是二十多年前考上四川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秦汉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到慕名已久的四川大学去读书,并认识了魏学峰。


与学峰相见相识的过程至今仍记忆犹新。进入川大后,因为爱好书法,就加入了由周浩然、何崝等老师指导的四川大学学生书法协会。入校后的第一次学生书协书法展,我递交了一幅作品,并有幸获奖。在参观展览的时候,我看到一幅用左手书写的作品,笔力挺拔,结体奇峭,非常独特,落款是“学峰”。用左手写字的人本来就很少,当时以左笔书法闻名的书法家只有苏州的费新我先生。1984年春我作为焦作市队的代表参加第一次中原书法大赛时参观过费新我先生在郑州举办的书法展览,印象极深,没想到在川大居然也看到了左笔书法。随后,学生书协聚会,我看到刚刚认识、后来成为好友的中文系学生侯安国与一位身材瘦小的同学走了进来,便上前打招呼。安国与我握了手,指着学峰说:“这是我们系的同学,魏学峰。”我赶忙伸出手去,没想到学峰伸出的是左手,这时我才注意到学峰右手的不便,立刻联系到他的那幅作品,心中肃然起敬。之后,川大校园,还有学峰的家,就成了安国、学峰和我经常聚会的地方。


对学峰了解越深,由衷的钦佩之情就愈发增加。望着他瘦小的身影,听着他自信的谈吐,感受着他渊博的知识和艺术才华,我这个北方大汉常常产生出一种莫名的自卑。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学峰是我刻苦读书和勤练书法的榜样。我曾多次和安国谈起,身有残疾的学峰能有如此成绩,我辈身体健康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每次和学峰的见面也因此成为驱动我努力前进的动力。


在当时,学峰、安国和我,还有现在任职于中国证监会的李量博士都是川大学生书协的骨干。我们经常在学校举办书展,并经常在成都市的各大公园举行现场书写活动。安国长于楷书和行书,主要师法二王和赵孟頫;李量长于楷书,主要师法颜真卿;我长于楷书和行书,主要师法二王和米芾、颜真卿等。学峰则根据自己左手书写的特点,除了师法二王、颜真卿、柳公权等古代名家之外,还大量研习北朝碑刻,用笔方圆兼施,结体正侧并用,善于处理整幅作品的分间布白,疏密布置得当,加上长期研究篆刻艺术,精于篆书,并将篆书笔法圆劲浑融的特点融入行草书的书写之中,笔力骄健,形成了大气磅礴、形式多变而又古拙苍雄、奇逸跌宕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书坛独树一帜。每次书法展览,学峰的作品总是最抢眼的,因为他的书法风格最为鲜明。同时,学峰还喜欢作擘窠大字,气势尤为宏伟,每为书展增色,观者无不为之感动,感叹他瘦弱的身躯居然蕴含着如此丰厚博大的力量。


在四川大学读书的日子如此快乐!繁忙的学习之余,相与探讨书艺、纵谈古今成了我们最惬意的生活内容。毕业之后,我回到北方,后来又来到北京,虽然相见的次数不多,彼此的挂念却从未减少。每次回成都,总要与学峰和担任了天地出版社总编辑的安国兄一聚,畅谈彼此的见闻和收获,学峰总是和我谈起跟随任乃强、徐仁甫等老一辈学术大师读书学习的收获和趣事。毕业之后的20年间,学峰的学术和艺术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仅接连出版了《艺术与文化》、《三星堆·长江上游文明中心探索》、《四川汉代画像石研究》、《美术考古百问》等著作,还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在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著名高等学府担任美术史和美术考古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成为当代四川和西南历史与美术考古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并多次获奖。


借助于丰富渊博的文史知识、美术考古知识和艺术史知识,学峰的书画鉴定水平更突飞猛进,成为海内最为著名的书画、青铜器鉴定专家之一。至于二十多岁就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倒是学峰最不在意之事,因为一则中国书画艺术博大渊深,对中国书画艺术的追求是一生之事;二则最终决定书画艺术水平高低的是学养、天赋和思想修为所达到的境界,业界的资历并不能代表什么。学峰学养高、天赋好,勤于思想和做人的修炼,因此其艺术境界自然高远。学峰还非常勤奋,虽然年逾不惑,工作繁忙,功成名就,却依然像刚入大学的莘莘学子,自定日课,孜孜不倦,在学术和书画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也在情理之中。


学峰的篆刻水平也非常高超。晚明以后,文人篆刻蔚然兴起,名家辈出,而四川地区因地理形势所限,少有名家。直到近代,治印水平才逐渐提高,而蜀中治印名家又集中于成都。学峰自幼即喜爱篆书,并尝试用左手治印。用功既勤,进步亦快,遂以篆刻名家。其篆刻转益多师,吸取皖、浙两派之长,并上追秦汉玺印,苍厚古朴,不拘成法而自有新意。1998年,学峰完成了《心经印存》套印,以《般若菠萝蜜多心经》为题,每句一印,问世之后,受到篆刻界和佛学界的高度评价。2007年,学峰又完成了《印话三国》套印,整套印章的数量达百方之多,内容囊括了三国历史的主要史实和主要情节,是三国文化的独特艺术再现,在篆刻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天的学峰,虽然身兼四川省博物馆副馆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要职,公务与学术活动十分繁忙,却依然钟情于自幼钟爱的书法篆刻,而书法篆刻也给学峰带来了不少欢乐。学峰每次来京,我们总是见面晤谈,清茶一杯,纵论天地,有着说不尽的快乐。天府之国的神奇灵秀和巴蜀山巅缥缈的云烟,似乎都集中在了学峰身上。看一下学峰,比较一下自己,仍然常常心生惭愧,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缥缈恍惚,至今我仍然没有追上,只有勉励自己,继续努力了。


延伸阅读:


魏学峰:用一杆左笔书一世情书


文/卢建波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首席专家魏学峰,有着一长串响亮的头衔:美术史论家、美术考古学家、文物鉴定家、杰出书法家……然而令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位从少年时代踏上艺术之路,并在“而立之年”就“终成正果”的他,却在刚出生两个月就因病毒感染得过小儿麻痹症,最终导致他右侧身体偏瘫。


在病痛带来的痛苦面前,是怎样一种磨练和修炼,使得魏学峰在“而立之年”就“终成正果”的呢?近日,应记者之邀,魏学峰在他位于四川博物院的办公室,给记者讲述了他与艺术的这场无穷无尽的永世之恋。


与命运抗争写人生


魏学峰刚出生时,他就被认为是一个被“上帝”偏爱的漂亮男孩:一头浓密的黑发,两道浓眉陪衬着一双睫毛浓密的大眼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魏学峰刚刚出生两个月却被命运捉弄:因为病毒感染得了小儿麻痹症,最终导致他右侧身体偏瘫。魏学峰说,直到7岁时他才勉强可以走路。而此后不到5年时间,他又接受了多达5次的强刺激手术。


尽管病魔带来的痛苦苦不堪言,不过并没有击倒这位顽强的少年,他依然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按时去上学,风雨无阻,强烈的自尊心激励他坚强地成长进步,终于有一天,老师拿着他的小楷和作文在全校展示。然而,13岁那年的一天,刚上初中的魏学峰,他那只残臂又被摔断。随之,肝炎、肺结核、肾结核等重病同时袭来。在生命面临死亡的挑战时,魏学峰显得很无奈,只好休学在家自学。“休学后,我就在家刻苦自学书法,临摹古代名家碑帖,看古今名人自传。”魏学峰说,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找到人生目标,深悟人生哲理。


1980年,情况特殊的魏学峰,以优异的成绩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为中文系的“走读生”。那时魏学峰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学子,成了他们学习的榜样。魏学峰在日记中写到:“身残、厄运都可以战胜,最难过的是与那藐视的眼光相遇。我发誓:我要让所有人看到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看到一个成绩优异、德才卓越、大有作为的魏学峰。”


据了解,这位身体瘦小的川大学生,成绩却门门优秀。可是,人们无法想像,那时魏学峰每天从家出来坐公交车到九眼桥,再走到学校。“这段健康人十几分钟走完的路,我却要走半个多小时,会摔倒无数次。”魏学峰说,“因为我这样的人,如果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读书。”


这个倔强的孩子,这个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孩子,却从来没有在别人面前掉下一滴眼泪。也许正是因为年少多艰,每一步都需要比别人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因此他才比许多同龄人走得更远,看得更远。据了解,1992年,刚毕业工作的魏学峰因国家挽救了一批重要文物,被破格评为副编审;1995年,魏学峰被四川省博物馆破格晋升为副馆长、研究员;1996年在四川大学百年校庆时,魏学峰被评为该校百年历史上1000位杰出校友和多所大学的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的美术史论家


1984年大学毕业的魏学峰被分配到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工作,师从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教授、文献学和语言学家徐仁甫教授。当时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的《文史杂志》刚刚创刊,魏学峰告一边当杂志的编辑,一边参与文史方面的整理,还给老一辈专家当助手。“有一天,我在一间旧房里发现一袋要扔的东西,职业敏感告诉我,这里的垃圾都会有三分‘文物味’,我就精心翻着看,最后清理出了百余张古代著名碑帖。”魏学峰说,由于当时他太年轻,有人对他的见解表示疑,致使领导特请来老专家进行鉴定。他利用机会力陈己见,语惊四座,得到10多位在场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为国家挽救了一批重要文物,他因此被记一等功,破格评为副编审。


魏学峰说,从那时起,想当考古专家的梦想再次点燃。1991年正处于事业高峰期的魏学峰,返回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继续研究生学习。“我一直都喜欢考古,在读大学之前,就对考古有很浓的兴趣。”魏学峰说,进入四川大学后,考古就从原来的喜欢变成了必修课,开始系统地学习商周、汉唐、元、明、清等文物考古学。1995年,研究生毕业的魏学峰调入四川省博物馆。由于成绩突出,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就被破格晋升为副馆长、研究员,成为当时我国文博界最年轻的高级专家。


进入四川省博物馆后,魏学峰便开始从事美术史及美术考古研究,由于他通文史、精画论,他把画史与文物、古典文字、文化史论等学科综合研究,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并凭着自己的学术风格,成为国内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美术考古学家,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魏学峰已出版《艺术与文化》、《三星堆·长江上游文化中心探索》、《四川汉代画像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并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另外,他还主编了《四川博物院藏历代绘画》、《四川汉陶萃珍》、《美术考古百问》、《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四川汉代画像砖》、《中国书法全集》、《张大千印谱》等几十部文物图册。


最具实力的鉴定家


在考古工作中,魏学峰以其在中国艺术史和书画鉴定的成绩,赢得了文物界同行的肯定,因此魏学峰还被誉为“当代最具实力的中青年书画鉴定专家”。


据了解,1995年魏学峰刚进入四川博物馆时,有一次在鉴定某博物馆珍藏的8开石涛作品时,一语惊人地提出了与诸多名家不同的见解:7幅是真迹,另外一幅是张大千仿作。当魏学峰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其他专家急切地询问:“何以见得?”


其实,这个问题魏学峰早已当作一个棘手的学术问题研究多年。魏学峰认为,张大千是仿石涛的高手,寻常见解很难发现破绽。清代大画家石涛与张大千都是中国绘画艺术大师级人物。上个世纪20年代画坛掀起一股石涛热,张大千以精湛的技艺卓然独出,几可乱真,令许多鉴赏家走眼。“我细观真迹认为,二者气韵有异:石画高远旷达,张画笔墨精细;张画没达到石画放逸、空灵的境界。”


魏学峰对名家大师的书画作品有独到的见解,在于他十分侧重对艺术家个案的研究。“我研究张大千就将近有20年了,为对张大千的艺术史进行系统的研究,我曾4次赴台湾进行学术考察。”魏学峰说。


据了解,目前魏学峰已出版了多部有关张大千书画的专著,其中还对张大千系列书画流蜀精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受邀担任了国家出版基金赞助重大课题《张大千全集》的主编。另外,魏学峰在海内外作的多次关于张大千研究的学术报告中,由于其见解独到,还誉为“海峡两岸研究张大千最有影响的专家之一。”


记者发现,魏学峰除了是一位最具实力的书画鉴定家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美术评论家。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给国内的书画名家写过70余篇评论,另个还发表个人论文130余篇。正是由于魏学峰通文史、精画论,他的评论文章因学术定位准确、严谨,在书画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国内公认的著名美术评论家。


著名的左笔书法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魏学峰深研书法,而且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尽管他不是职业的书法家,不以写字为生,但他却在书画界早已名声在外,海内外求字者更是不断。据了解,魏学峰的书法作品远观似出自秦汉年朝的远古时代,笔锋古拙,全然不像今人的作品,近看则力度宏厚深透,如果不从书法作品落款处留有的“左笔”二字,很难想到这些书法作品是魏学峰用左手书写而成的。艺术批评家林木教授指出:“学峰的书法别出心裁,从汉隶的古拙平正出之,而融入行书的潇洒。其书法之精到别致处在于,其书既具有碑刻古拙厚重之长,又因结体的自由奇崛而有灵动诙诡之态……此乃学问家之书法与其它书法家的重要区别。”


魏学峰说,因为他从小右体瘫痪,所以迫使他一直用左手,于是书法成了他从小的爱好和志向。“从小就有一种冲动,字要比别人写得好,所以几岁时就开始练习书法。”不过,对魏学峰来说,他并不知道的书法写得究竟如何,直到1981年到四川大学读书时,他才找到了自信和生命的肯定。“进入川大后,恰好学校要举办第一届书法比赛,我就去投稿,没有想到意外地获得了一等奖。”魏学峰说,后来连续四年参加川大书法比赛,他都是一等奖,并成为川大书法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魏学峰把书法从朦胧的练字上升为艺术追求,逐渐进入了书法的领域。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年仅20多岁的魏学峰就因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绩,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独特的书风受到沙孟海、启功、费新我、钱君匋等前辈大家的肯定,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起,魏学峰基本上从书坛隐退,专致于学术,而收藏界却一直关注这位有着传奇人生的学者型书法家,从未忘记这位巴蜀书坛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家,以致他的作品被国内外收藏界热捧。“书法对于我来说,是我儿时努力的一个方向,但现在我希望自己更多地是把书法当作历练情操和修心的东西,从写字到写心,从个人的激进奋斗到现在的内敛平静,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所以有位评论家说我的书法,彷彷佛还有一些弘一的影子,因为也许经历了春与夏之后,我已经看懂了一池秋水,开始懂得了上善与慈悲。”魏学峰说,“我从少年踏上艺术道路,已走过了近四十余个春秋,至今依然在这条寂寞的小道上跋涉。我的书法作品是‘用生命书写的最长的一封情书’,即便不以此为生,我也将与之终生纠缠。”


延伸阅读:


砚台篇——莲巢爱砚记


文/琴心-张剑


余闻东坡爱砚,米芾痴石,渊明嗜菊,王子猷怜竹,周敦颐说莲……皆寄情于物而千古风流者。古人云:君子无癖,不可交。


魏君学峰者,蜀中高尚士也。余与之交,卅年有奇,书画酬答,诗词唱和,文物珍赏,博古寻征,品茗论道,抚琴知音,快畅一时一地之兴矣!


初,余与云巢乐林、蓮巢学峰常集散于成都九龙巷。一日,合写《岁寒三友图》,毕,各署名款:乐林署“云巢子”、学峰署“赤松子”。临,余惶恐,不知所措。少顷,疾书“爬树子”,暗藏机锋,胸中窃喜。然!三目环视,戏拳相向,各自会心,大笑。


时,少年轻狂,嘻乐游戏,颇多不足论者。叹,人生如梦,倏然过往,已各知天命,老之将至。


是年,余数扣蓮巢门,大开拙眼,满目歙砚,四壁珍玩。其人坐拥书城,卧抚龙尾,朝眺西岭,暮隐金沙,身居闹市,心远尘纷。其独乐者,唯歙砚千方,歙石万枚。


国之石砚,最重端、歙二品。一出广东端州,一出安徽歙县,以其发墨佳而倍受文人青眼。二石开采于唐,兴于宋,其名品如端之麻子坑砚,歙之黑龙尾砚,多为宫廷御用贡品,收入秘阁,民间罕其见者。端、歙二砚中,尤以歙砚子料名品众。今之莲巢见者,随形歙砚琳琅满目,岂不羡煞匹夫!


惟其心仪,感慨系之。不可不发之笔端,铺陈其迹,以飧同好。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九年秋,魏君率西蜀三星堆文物赴台学术组留台北故宫考察一月。初至,秦孝仪院长以1997台北故宫《西清砚谱古砚特展》图集见赠。魏君受馈,喜出望外。每于夜深宁静,展读摩挲,宛如饕餮。窗外,台北故宫自德-自善园的幽邃在寥落星空与灯火明灭中,凸显出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惬意与玄远。图录收古砚95方,每方详加考释,学术严谨。如此,夜复一夜,心仪如故。怀思请益,秦孝仪欣然应允。入故宫库房,得见清宫旧藏名砚若干,其喜色溢于言表。返蜀,即往古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砚山。砚山,又名龙尾山,其歙石子料,皆出雁湖与水溪中。


从黄山去婺源途中,魏君一想到《砚山行》“步步穿云到砚山”的描述,顿生忐忑。车窗外,灵山圣水步步逼来,黄山谷、朱熹……一串响当当的名字铿锵搏击。车穿山过隧,嘎然停息砚山村。


茫然四顾:斜阳下,古樟森森掩映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恍入世外桃源。


“山谷欺我!”哪来“步步穿云”之虞,涉涧攀岩之险,魏君感慨!


陌然不知所向。询,路见异人,问所从来,遥指砚山。


行不百步,见家家门前置大木盆,盆中徐水、石数枚。大者如瓜,小者若拳,皆习水村民从溪涧中采捞来的歙砚子料。


出村口,沿溪行,忽闻机声冲冲,人声鼎沸。寻声往,溪岸集散精壮少年众。或潜溪底,或击清波,相互嬉戏,亦悲亦喜,其乐融融。魏君愀然!


翌日,入砚山,举目一片狼藉。十年过度开采,今古矿洞错杂塌陷,半山削平,乱石成岗。自矿洞敕封,其盛况已成昨日黄花。然,人心利欲驱使,方有昨日芙蓉溪上打捞歙石子料的这般光景。


歙砚,自古有四大名坑之说。初采于唐开元,兴盛于两宋,衰于元明,复兴于清初,乾隆后又废。分别有:龙尾坑、眉子坑、金星坑、罗纹坑。四大名坑,尤以龙尾坑出产的黑龙尾砚、雁湖出产的金星砚享有盛名。宋哲宗元祐年间,龙尾砚列入宫廷贡品。金星歙砚与端砚同列,成为文人雅玩。其痴于砚者,头榜蜀人苏轼。次之,欧阳修、黄庭坚、米芾诸辈。苏东坡作《眉子砚歌》,赵希鹄作《洞天清禄集》,黄山谷作《砚山行》,曹继善作《歙砚说》,米芾作《砚史》,其中尤以唐积《歙州砚谱》、曹继善《歙砚说》、洪景伯《歙砚谱》等,对歙砚砚石的开采、石坑、攻取、品目、修断、名状、石病、道路、匠手、攻器、风格特征等内容描述颇为详尽。


故,芙蓉溪中所产龙尾,皆上品子料。其石色苍碧,致密温润,扣之清越。《灵璧志略》载:“南唐后主李煜收藏有御砚一方,长仅愈尺,前耸三十六峰,高者为华盖峰,参差错落者为月岩、为玉笋、为方坛、为上洞、为翠峦,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龙池,天雨则津润,滴水少许于池内,经旬不燥。”此即龙尾矣!魏君释然!


复返村中,民见之此人不凡,争与相邀其家,纷呈家珍。时端热而歙冷,覓者寥落。


别而至婺源城,寻访治砚名手,心中窃喜,复返蓉城。


出张大千、黄宾虹巨制各一,得巨资。如此这般,往返蓉城-婺源间数十次,村民咸认识,相逢道姓名。方得歙石万枚,歙砚千方。


魏君痴于歙砚者,如数家珍。所谓:龙尾苍碧而玄远,金星散布如夜空,“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眉子,青或紫,短者簇者如卧蚕……”(宋-曹继善《歙砚说》);歙比端,质略坚(平均硬度超过端砚0.5度);温润莹洁,玉德金声;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发墨如油,下墨似风;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穀理,厚而重,质而坚。


又谓:金星似谷粒,散布为苍穹,日辉光灿烂,色夺端州紫;粗罗纹、细罗纹,刷丝暗丝若烟云;长眉子、短眉子,粗细眉子誉美人,若说眉纹最精绝“雁湖攒”与“对眉子”……


话到开匣处,魏君眉飞色舞,锵锵然若柳敬亭说书,拍案惊奇,嘎然而止。


忽起坐,离返,捧歙砚一方置案头。


其砚匣皆樟木本色,香气馥郁。中置一砚,苍玄端方,素面无纹,典型水溪龙尾;复出金星、眉子、罗纹数方,林林总总,亲置案头。其神采奕奕,不可言说。


稍暇,续茶,主客皆颔首而乐。


魏君之歙砚,多随形意。小者若拳,大者如盆。以形制分:随形、抄手、板砚、暖砚、淌池、仿生……;以题材分:素面、图案、花草、人物、山水、动物;其多数随形而不合古制者,魏君称之随形意象。


说到“随形意象砚”,魏君若有所思。因其歙石子料已尽枯竭,弃之痛,虽略不合古制,却别开生面;又依随形子料,赋予诗意,与制砚家图谋创意,修订,精工而成,谓之“诗意砚”。此二者之说,魏君大有“前不见古人”,后启于来者之自得。其诗意砚之设计,又邀山水名家参与绘制,营造超然物外的林泉高致、耕读渔樵。又作砚铭,以绝凡响。


又谓之:朝夕把玩,常抱砚入梦;无砚,则食不甘味,夜不就寝。


故云,情到痴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呜呼!人之痴于物者,当如魏君乎?

                           2016-丙申年立冬蜀人琴心-张剑


延伸阅读:


二十世纪四川书法简述


文 /魏学峰


二十世纪之初,是清代碑学之风的承续期,碑学兴起的成果不仅仅是表现在对清末书风的变化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民国书风的形成上,清咸丰二年入蜀出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清同治十二年出入四川学政的张之洞,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的王闿运等都是碑学的积极倡导者。蜀中碑派书家一时蔚起。南溪包弼臣“其于龙颜、张迁碑及石门铭,临摹各达百通而每作书,凝神观摩,意在笔先,结思已成,然后挥毫。"其与张裕钊、赵之谦并称为晚清碑派书家。华阳颜楷习《张黑女》《张猛龙》沉厚朴实、古拙雄强。名山吴之英以篆隶笔意作行、草书,骨力峻峭、奇巧瑰玮。更有一些书家由帖入碑,碑帖结合。被誉为晚清第一词人的荥县走入赵熙以颜书参董美人墓志,秀逸挺拔、朴厚多变。近人陈兼与称其”初为帖学,近小欧阳,后泛涉汉魏诸碑,于北魏之张猛龙,尤有入处。故所作峻整粟密,而又气肯森张,近百年间,罕有与并。"其弟子、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向楚、在诗词上与赵熙并称“林赵“的华阳林思进曾任内阁中书,四川省上图书馆馆长,工小篆,行书胎息明人,表现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旷达意境。辛亥保路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广安蒲殿俊先学魏碑,后习二王、褚、赵诸家,其书遒劲、古朴。同时,蜀中也有精研帖学而有成就的书家,成都顾印愚书宗晋唐,兼习东坡。他说:“我论书学无绳尺,不许晋唐隔阡陌。禅宗道脉各有真,岂有书家苦扪石。"其墨迹遍及蜀中,影响甚大。双流刘咸荥曾任内阁中书,后执教于尊经书院、四川高等学堂等校,其书宗魏晋,兼取山谷口遗韵,清俊洒落,遒劲雅正。咸泶之弟刘咸炘治学从校雠目录学入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书法工篆隶及晋唐行书,其所作书学论著《弄翰余渖》提出应专写书法史的主张。在书中对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叶鞠裳和翁潭溪的尊尚唐碑提出纠正和补充,对各体的流变做了精辟的论述,对历代书家也有评论,为近代书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应该看到的是二十世纪前期活跃在四川书坛的作者,多是蜀中通儒博学之士,可称为清末民初蜀中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书法在四川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与其文化的影响分不开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抗战的爆发,各地的学校及文化机构内迁入蜀,于右任、沈尹默、马一浮、商衍鎏、张宗、潘伯鹰、董寿平以及书画兼擅的齐白石、黄宾虹当一大批名家聚居在成渝两地,他们举办个展及一些学术活动,推动了四川书法的发展。乐山郭沫若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三厅斤长,在重庆成为抗战文艺的领导者。他的书法早年习颜,后研《书谱》爽劲洒脱、变幻无穷,体现了意的挥洒与韵的和谐。云过四方的书画大家、内江人张大千先生比时返回蜀中,并在成都举办多次书画展。大千师曾熙、李瑞清、于石门铭、瘗鹤铭及山谷书用功最深,综合众家而成别具一格的大千体。这一时期,四川的部分美术院校一开设书法课。蓉社、蜀艺社、复旦金石书画社等书法组织也相继成立,推动了川内外书家的交流。在这一特殊时期出现两个文化界的奇人,即刘孟伉与谢无量这两位二十世纪中期四川书坊的大家。云阳刘孟伉幼承庭训,“十年文字学、十年《十三经》",他于1926年投身革命,抗战中出任川东游击纵队七南支队司令,为掩护身份,他鬻字刻印,名噪川东。他早年学颜及六朝墓志,兼习大篆汉隶,深厚雄健、凛然浩气。他虽成名很早,但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其书法广为人知,还是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四川省文史馆馆长后的事了。乐至谢无量先生生集诗人书法家于一身,早年任孙中山大本营参议、中国公学文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研究馆副馆长。他的书法博取晋帖和南北朝碑刻之长,骨健神清、气宇轩昂,于右任先生赞道:“风骨苍润、韵余于笔。“


刘孟伉的雄与谢无量的透,代表了四川两种不同的风格,堪称蜀中书坛双星。在三、四十年代,活跃于四川书坛的还有长于北碑和双钩的内江公孙长子,与齐白石并称“南乔北齐”的书法篆刻大家乔大壮,长于北碑,在1930年全国“金陵书展“获碑体第二的著名学者,佛学家余舒等。这一时期的书法从延续型转向多元型。新的南北书风的交融,考古出土的新材料新文献不断出现,促使新的书法观的形成和新书风的出现。郭沫若、刘孟伉、谢无量都是从传统中构筑起个新的艺术境界,他们的书法在有我和无我中树立了属于这个地域滋养的特殊书风。


建国之初,书法的活动主要围绕在建社新文化和服务社会中,大部分书家集中在刘孟伉为馆长的四川文史研究馆,他们曾经为三苏祠、武侯祠、杜甫草堂、桂湖等名胜景点撰写匾联,增添了这座文化名城的风采,还为大量文博机构鉴定碑帖字画,不定期举办吟诗会、书画展,这批书家大一多是从民国过来,他们和五老七贤那一代名家有着种种关连。在刘孟伉这位同为学者、书家的理解下,暂得一片创作的小天地。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刘芦隐长于二王书风,曾鬻书捐修雅安金凤寺。双流刘沅后人、刘咸泶、刘咸炘之侄子刘东父精研王右军、苏东坡诸家行草,碑帖并重,以端庄秀雅见长。曾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的易君室长于金石学、印学史,其汉篆书法古穆纯雅、自成一格。曾师从赵熙、齐白石的郫县余中英各体兼擅,碑帖并重,书风隽拔峭劲、秾润雅练,为蜀中书坛大家。此外,梁伯言、吕洪年、高少安、韩文畦、尧文藻、曾默躬、陈月舫等人在书法上较有较深的造诣。1957年谢无量、刘东父、伍瘦梅、陈月舫等人的书作入选在日本举办”第一回中国书法展览”,这一时期没有三、四十年的书法繁荣之景,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保留了文化的火种,开启了新时期书法的先河。


新时期的书法开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余中英、王砥如、陈复澄、白允叔、赵蕴玉等先生开始在一些书法培养机构任课,四川美院老教授冯建吴、黄原在成都附近传道授业。徐无闻教授率先在西南师范大学招收书法专业研究生,各地协会成立,各种展览层出不穷,书法之盛,超越以往。至80年代中期,蜀中书坛明显呈现出老中青三代同台的新趋势。老书家李半黎、余中英、冯建吴、黄原以及被誉为蜀中才女的江安黄雅荃教授,他们身上有着对艺术的纯真与挚爱,有着薪火相传的责任和担当,因而成为蜀中书坛旗帜性的人物。隐居多年的陈无垢和丁季鹤先生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无垢先生跌宕多姿的大草和丁鹤先生清逸绝尘的行草带给书坛一种清风。中年书家徐无闻是一位在文字学、金石学、诗词等多领域均有建树的学者型书家,他首集的中山王篆为联的书法,独树一帜。何应辉从二王、晋唐诸家转而习《石门颂》《石门铭》《广武将军碑》诸刻,并融合米芾、孙过庭草书,形成朴华兼容、俊雅宏达。刘云泉从汉隶、二爨、《中岳嵩高灵庙碑》中找出机趣,寓巧于拙、亦书亦画,成为当代南碑书风第一人。谢季筠、张景岳、刘奇晋、刘正成、侯开嘉、陈滞冬等都以不同的书风驰誉书坛。青年书家郭强、舒烱、刘新德、洪厚甜、陈明德等新锐多次在国内外书展中获奖。至九十年代更有王道义、冷柏青、吕金光等新人以多元风格丰富着四川书风。这一时期除创作外,书学研究的成果也不断涌现《民国时期书法》《四川博物馆藏历代法书》《二十世纪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四川历代碑刻》等大型学术书籍的出版,系统梳理了四川近代书法的发展史。


四川自古以来,文化既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总结四川书法百年的发展轨迹,对于四川的文化建设无疑是一个必做的功课。


延伸阅读:


魏学峰:一笔一墨总关情


笔墨凝聚书画家情感


“我国艺术家画竹子、兰草并不用绿颜色,只用墨,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魏学峰认为,中国传统书画只有水和墨,但能表现出各种丰富的气象。千百年来,中国书画家凭借看似简单的水墨笔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时代的变迁,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也在当中充分体现”。


明代大画家徐渭一生不得志,他晚年的画作中有一幅《墨葡萄图》,题诗占据大半空间,而葡萄枝丫显得松垮繁重,毫无生气可言。魏学峰介绍,这幅画真实体现了徐渭当时的心境,因此,题诗上书“独立书斋啸晚风”,晚风指一切恶势力,“笔底明珠无处卖”,画家画的葡萄像珍珠一样,没人赏识,怎么办?“闲抛闲掷野藤中”,就把珍珠撒在野藤中间,保持自爱。“这就是当时社会混乱,画家落魄不得志的一种心境。”


不仅画作,书法创作也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魏学峰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舒朗清俊的风格就是当时风尚和王羲之宁静心境的一种折射。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则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颜真卿悲痛伤怀,写这篇祭文时随意涂抹的痕迹很多,“书法家根本不在乎字的工整,墨的干湿浓淡,落笔直下,大起大落,纵横不羁。”魏学峰说,书法家欧阳询看了这幅作品后感叹颜真卿的字如忠诚义士,震慑临朝,临大节而不可夺。


“中国书画历史像一条无形的线连着中国人的情思,这种情思就是一种深层次的忧患意识。”魏学峰认为,艺术的发展始终和时代同步,各种书画作品都是中国文化人生存状况的反映,我们能通过书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书画家的情感。


书画的好坏在于精神


如何鉴赏书画?魏学峰认为,好的书画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最深沉的人生感悟,因此书画的好坏在于精神。“笔墨本无情,但运用笔墨的艺术家是有情的。”在魏学峰看来,崇敬自然和生命,追求天人合一是书画的最高境界。


“世界的花,我怎忍采撷你?世界的花,我又忍不住要采得你!想想我怎能舍得你,我不如一片灵魂化作你!”魏学峰用美学家宗白华的一首诗来表达中国文化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思考。他认为,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力与生俱来,在传统文化中,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传统书画的精神支撑是中国哲学,是道法自然。


魏学峰举例说,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学书法时常观看夏天的云彩,悟出书法应像云彩一样流动,所以他写的草书有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字灵感也来自自然。他在长江中逆水行舟,看艄公划船苍劲有力,顿悟书法之道,所以他的字撇捺如搏击波浪,形成独特的“山谷体”。后来黄庭坚自觉字太呆板,于是住到深山,两年后写出灵动飘逸的字体,朋友惊讶,他回答说,“是得江山之助”。


“好的艺术不在笔墨所处,而在留白处。”中国书画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魏学峰认为重要的表现是“留白”,一幅画的精神,或是“气眼”往往就在留白处。它是让人们去思索,去感悟,“空,并不代表没有,而是一种境界一种美。


作品欣赏


镜湖八百里  魏学峰  136cm×70cm


弘一法师句 魏学峰 167cm×66cm


汉双龙戏璧画像砖  魏学峰  100cm×53cm


咏牡丹传  魏学峰  178cm×48cm


汾湖石记  魏学峰  180cm×48cm


魏学峰作品


魏学峰作品


魏学峰作品


魏学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