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画派·名家】创作“新天府盛景图”用画笔记录新时代 ——巴蜀画派陈志才:从工写花鸟到写意蓉城新篇章

陈志才


创作“新天府盛景图”用画笔记录新时代

——巴蜀画派陈志才:从工写花鸟到写意蓉城新篇章


1月9日,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发布会在成都举行,画家陈志才被推举为美术类优秀艺术家代表。


4月18日,记者从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网获悉,画家陈志才荣获“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个人”,奖励他在四川省文旅融合发展、在艺术创作上的突出贡献。


4月26日,记者从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获悉,画家陈志才荣获“2018年度四川省美术创作先进个人”,奖励他在美术创作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陈志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成都市工笔画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二级美术师,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在他30多年的绘画道路上,他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创作,不断提升绘画能力,在提升巴蜀绘画影响力、尤其是在花鸟绘画影响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幼习画,见证了成都艺术品市场的成型


陈志才看来,绘画是一辈子的追求。陈志才对绘画的热爱始于在国营食品厂做木刻工人的母亲的启蒙。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不知道食品厂和木刻艺术有什么关联——传统中式糕点很早就懂得使用模具了,选用一寸厚的硬木板(比如梨木、枣木)刻挖出团花形、卷草形、寿桃形、如意形、鱼形等吉祥纹样,就成了一副结实耐用的糕饼拍子,是拍印花糕的必备工具。宋代的人们还会在特殊节日制作豪华花糕,比如重阳糕,糕面上会置一座立体的五彩面塑“狮子蛮王”或数头面塑大象、小鹿,插一圈小彩旗,这虽是题外话,但足以证明糕点和工艺美术之间一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五岁的年纪,陈志才就开始着迷地看母亲刻图案,还自己设计出好看的图案画给母亲看,很早就展现出美术方面的天赋。

 

父亲早逝,家境清贫,尽管母亲觉得儿子应该学一点实实在在的技能,但拗不过儿子对于画画的爱好和热情,陈志才的母亲省吃俭用送他去成都市少年宫学画画。“初中开始,在少年宫跟着李子辉老师系统地学习素描和色彩,技术方面有了很大提升,造型更准确了。再早之前都是一个人瞎琢磨,”陈志才记得儿时的同学家里有本《芥子园画谱》,他见后简直是如获至宝,常常一借就是一个星期,花鸟、山石、云水,不拘什么,拿着就开始学,“反正就是对传统水墨有兴趣。”1978年,他专程找到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成都美术学校、擅长中国传统花鸟的画家秦天林,拜师学艺,提升画技。

 

中学毕业之后,1982年,18岁的陈志才顶替母亲进了食品厂,成了一名年轻的工人。很快,从日本进口的全自动生产线把手工雕刻制模的活计淘汰了,陈志才在厂里从事和生产糖果相关的杂务,跟艺术设计没有丝毫关系。在那个时代,一份稳定的收入可以让一个普通家庭不愁吃穿,可是陈志才还是喜欢画画儿,年纪越长越明白自己的擅长和喜好。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四川画坛颇为活跃,每个月都会有港台地区的画商入蜀,一麻袋一麻袋地买画回去。真金白银交易,全靠口碑,口口相传,谁擅长画什么,然后画商便会找上门订货,陈志才回忆,最初自己画简单的梅兰竹菊,几块钱就卖了,后来画四尺大画就要卖上40元了。

 

陈志才逐渐地有了名气。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还有画商直接预支两千块钱给他,源源不断派件过来,通过市场的检验,陈志才萌生了辞掉“铁饭碗”,做一个职业画家的念头。

 

陈志才作品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第一批职业画家,陈志才见证了这个城市艺术品市场的诞生、兴起,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他觉得:“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效就不可能有艺术品市场,经济要上不来,画也不可能卖得出去。”

 

早在2000年初就有沿海地区的画商邀请陈志才到广州去办画展,也有房地产商大批量订购他的画作,陈志才没有被这种大宗订购冲昏头脑,反而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心里想着齐白石也是从卖画开始,后来渐渐明确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既然齐白石可以,自己为什么不可以?


2004年,陈志才跟随成都艺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郭汝愚习画,老师的话让他很受启迪:“要从画的本质上去理解、琢磨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味迎合市场的画匠。”

 

传统花鸟画滥觞于成都,滋养一代代本土画家


成都可以说是传统花鸟画的滥觞之所在。唐代花鸟画渐渐兴起,西蜀宫廷画师当属黄筌为首,他十七岁时便成为前蜀翰林待诏,为宫廷绘过无数图画,尤其以花鸟见长,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前蜀亡后,黄筌仕后蜀,仍主持画院,直到随后蜀皇帝孟昶降宋,北宋院体花鸟皆是“黄家体制”。黄筌和其子黄居寀归入宋廷之后,黄氏积色体花鸟独步北宋,宫廷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为准则,至北宋崔白、赵佶(宋徽宗)均是花鸟高手。宋徽宗时期所著的《宣和画谱》记载:“自祖宗以来,图画院为一时之标准,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

 

技术可以全凭手上功夫达到,艺术则需要靠修养的深度。陈志才用了很长一段时间闭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他可以追根溯源、汲取营养,他大量收藏汉代石雕、宋代木刻、古瓷器、古书画,悉心学习徐渭笔墨的潇洒奔放、石涛借景抒情的方式⋯⋯博采众家之长,在观念和形式上寻求新的突破。

 

陈志才的作品一改往日的艳丽,墨色回归传统,色彩淡雅沉着,构图饱满,写意和工笔融合,浓墨与淡墨交替使用。这一点在其花卉作品中尤其见功力,墨分五彩,层次分明,传统花卉没骨法于娴熟中出新意,笔笔分浓淡,处处皆变化。


陈志才作品


为了在画作中营造出匠心独运的水墨趣味,陈志才或将纸张挂墙上,泼墨撞水,让水与墨自然流淌,慢慢渗透;或将其平铺画桌上,探索干笔和湿墨多少来展示层次变化,用笔墨的浓与淡、虚与实营造出亦梦亦幻的奇妙效果,技法的玄妙营造出意境的悠远、气韵之生动。南北朝时的理论家谢赫提出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被称之曰“六法”,而“六法”中首要之法就是气韵生动,可谓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之后,陈志才的作品不断入选国家级展览。当然,市场也是检验画作的试金石之一,陈志才的画作不断被人收藏、拍卖,现在作品的市场价值,一平尺高居万元之上。

 

参与“新天府盛景图”创作,用画笔记录新时代


身为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陈志才坚定地探究巴蜀元素入画:“对于巴蜀画派的推广,一开始难免会有不同的声音,但是随着巴蜀画派促进会的工作推进得越来越广泛、深入、细致,这种声音会越来越少,而巴蜀画派也将成为四川乃至中国的重要艺术符号和著名文化品牌。”在陈志才看来,打造巴蜀画派的意义和价值非常明显:对于四川艺术家,巴蜀画派的形成和存在,相当于一个艺术标杆和旗帜。在这个大旗帜下,可以有规划地关心艺术家的创作、发展,可以让四川艺术家汇聚成一个整体艺术力量,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发展。

 

翻看陈志才近年来的作品:2016年作品《太阳神鸟》《富贵天府》《熊猫戏竹图》《桂湖春光》代表主题创作作品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出。2016年作品《蜀山春韵》《荷塘清夏系列》参加“当代图纪——两岸艺术特展”,在台湾师范大学展出。2016年与省内名家合作创作《九寨金秋》,被中国文联永久收藏。


2017年作品《蜀山春深图》《荷韵》参加四川省文联主办“大美四川”中国画精品展,在牙买加奥林匹亚美术馆展出,《蜀山春深图》被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收藏。2018年《杨升庵与桂湖》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升庵诗画”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8年《锦里杨花》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2018“翰墨神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单单从这些画作名字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天府韵味。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陈志才参与和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巨变,而他深知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某种反映。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会带来文化和审美的变化。两千年前的李冰治水,带来了天府平原的富饶,浇灌了天府文明的花朵,有了唐诗人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陆游的“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李白的“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等千古名句,如今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建设,更给这个城市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陈志才作品


陈志才有意识地探索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表达,积极加入到成都画院组织的天府绿道采风写生活动中,创作出《太古里》《荷塘月色》《幸福梅林》《绿道写生》四幅画作。在绿道采风创作的基础上,成都画院将推出全景式呈现新时代的成都山川风物、美食美景“新天府盛景图”,从时代景观、历史名胜、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四个向度,展现新时代成都的城市美学。

 

由包括陈志才在内的32位巴蜀名家联合创作的近百米长卷,30幅主题绘画、2篇主题书法,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成都城市风貌,结合天府绿道建设,把西岭雪山、都江堰、天府新区、杜甫草堂、武侯祠、美食文化、博物馆文化、熊猫文化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成都城市元素用艺术的形式进行组合再现。这幅成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家联合创作绘画长卷“新天府盛景图”预计将于下半年完成并对公众展出。


文据《天府文化》杂志主笔侯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