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画派·名家】武海成:刀刻瑰宝 挥毫水墨

武海成,1955年生于兰州。曾担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神州版画博物馆副馆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顾问,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

1972年入伍,1992年被授予中校军衔。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在部队因文化宣传工作业绩突出,两次荣立三等功,1995年转业到四川省美协。

从事艺术创作30余年,擅长版画、中国画、油画创作。1999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鲁迅版画奖”。多件作品载入中国美协主编的《中国百年版画》《二十一世纪黑白木刻版画》《中国美术60年—版画卷(1949-2009)》等大型史料典籍。作品先后二十余次入选全国、全军美展。在全国和省级以上报刊、杂志、电视台发表作品100余幅,发表学术评价文章8万余字。



艺 术 成 就:


版画作品《堤》获“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金奖,1999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鲁迅版画奖”;

版画《墙》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版画《福音》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

版画《生命》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美展”;

版画《好日子》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版画《吉祥的切玛》入选“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

版画《铁肩担道义》入选“纪念5.12地震一周年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版画《生死不离》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作品分别载入有中国美协主编的《中国百年版画》、《二十一世纪黑白木刻版画》、《中国美术60年•版画卷(1949-2009)》等大型史料典籍。


时代足音  荡气回肠


站在武海成先生创作于2008年的名曰《红旗飘飘》的巨幅国画前,我被画面所透射出的大气与力度深深震撼。这是一幅讴歌生命的鸿篇巨制,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这是人性中真善美的诗性律动,这是唯有在中华大地上才能开出的灿烂奇葩!这幅长760厘米、宽180厘米的巨幅国画,是海成先生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带着对生命的无比敬重、对灾区人民的无限深情、对救民于水火的子弟兵的深深敬意一气呵成的。画面撷取了地震发生后子弟兵在第一时间抢救生命的若干动人瞬间,刻画的近百个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画面整体结构匀称,色调协调,动感十足。反映了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是海成先生近些年艺术创作和艺术追求的缩影,其中折射出的艺术境界和艺术精神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洪钟大吕,荡气回肠。


《堤》(版画)武海成 画


海成先生祖籍陕西佳县,生于兰州,两岁随父母迁徙至甘肃民勤,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戈壁、绿洲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草原的辽阔、戈壁的浩瀚、沙漠的一望无际造就了他宽阔的胸怀和豪放的性格。弱冠之年,学校时兴黑板报,他的书法和绘画技艺便在黑板报上得以发挥并不断长进。1972年底,他参军来到“天府之国”一个武器仓库当了一名哨兵兼武器押运员,后来因写字工整晋升为连队文书,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宿舍。

夜阑人静时,他便对着当时唯一能找到的报纸一遍又一遍地临摹上面的绘画插图和照片,几年下来,竟能把一般的物体和人物画得“很像”,这为他走上美术创作道路打下了基础。1975年,他有幸参加了总后在重庆举办的美术创作班,并在蒋宜勋、李焕民等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版画创作的基本方法。1991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得到刘大为、张利、崔开玺等老师的专业指导,美术基本功更加扎实,从此跻身专业画家的行列。

海成先生早年以版画创作为主,以自己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军旅生活为表现对象。作为一名押运兵,初次执行任务的神圣感和激动心情他始终难以忘怀。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他和他的战友们押运满载武器弹药的闷罐列车从成都一路向北,翻越巴山、秦岭,驰骋关中、华北平原。车轮铿锵,汽笛长鸣,他们手握钢枪,警惕地站在弹药箱旁,饥了啃压缩饼干,渴了喝口冷水,公用大衣谁站岗谁穿,每到一个大站才能轮换上一次厕所。

征途漫漫,条件艰苦,但内心的兴奋难以言表。第一次完成任务后,正好途经北京,几个人相约来到向往已久的天安门广场,竟然来不及将随身携带的武器弹药交由当地武装部门保管,径直带到了广场上,创造了共和国历史上荷枪实弹游览天安门广场的先例。执行任务归来,他便将一腔激情化作版画处女作《押运途中》。这幅作品参加了当年全国全军美展,同时在《解放军画报》发表,这使初出茅庐的武海成欣喜若狂,从此,美术创作便成了他生命的寄托和终生的事业。



木刻《待发》也是反映押运生活的。画面上,平板列车静静地停靠在站台旁,一尊尊火炮已经装载上车,士兵们群体作业,挥汗如雨,将炮身、炮管牢牢固定在车体上。拉绳的力度、套绳的敏捷、系绳的专业、钉钉的专注以及组织指挥的有序通过富有动感的黑白线条跃然纸上。背景隐约可见另一条车道上重型坦克的影子。整幅作品将装载押运岗位的光荣和士兵的专业水平、敬业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军队在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和平劳动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木刻《光荣的岗位》、《潜》、《保养》、《火头军比武》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火热军营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经发表,好评如潮,其中不少获得全国全军美术展览大奖。

大凡有作为的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历史的记录者。他们的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再现,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史诗。海成先生无疑具有这样的艺术品质。每当出现足以载入史册的国家大事,他都以敏锐的艺术嗅觉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义无反顾地拿起画笔刻刀,用艺术的语言留下一批巨幅长卷。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历史事件,他都创作了大量的版画和国画。这些作品立意高远、构思精巧、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气势恢宏,反映了作者驾驭大结构、大场面、大题材和众多人物的高超技能。创作于2003年的反映抗击非典的巨幅国画《癸未纪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长720厘米,宽120厘米,直接取材于抗击非典一线的人和事。



画面上,数十位医护人员或于重症监护室抢救危重病人,或手拿X光片诊断病情,或高举液体瓶为危重病员输液,或聚精会神作病案记录,还有的整装待命准备开赴新的战场……整幅作品由七八个场景组成,各部分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人物组合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分布错落有致,和谐疏朗。从细节处理看,所有人物都身着特殊防护服,头带防护罩,尽管看不清他们的面部,但防护眼镜后面露出的一双双神情凝重的眼睛,打开了他们心灵的窗户,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诉说着他们面对风雨的坚毅与自信。

这种在特殊时期对特殊题材的特殊处理,给人留下庄严厚重的感觉,同时又流露出一些神秘色彩,艺术地再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神秘敌人进行智慧博弈的场景,勾画出中国人民面对看不见的病毒侵害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众志成城的自信和力量,传递出震撼心灵的艺术张力。作品完成后,著名画家吴凡先生欣然命笔,为画作题写款识。此外,反映抗震救灾的木刻《生死不离》、国画《大地悲歌》等等都属于这类史诗般的大手笔。

巨幅国画、油画、版画、丙烯画的创作,需要高超的结构把握能力和总体驾驭能力。海成先生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艺术天赋。他善于捕捉蕴含于重大历史事件最深处的艺术闪光点,精于处理大型画作的人物互动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特征:一是场面宏大、构图壮美大气、结构合理。二是画面人物皆处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或低头沉思、或仰天长啸、或忧郁、或兴奋、或憨态、或精明,个性鲜明,神情举止、容貌服饰生动得体,形神兼备。三是画风沉雄犷放,语言浑厚苍润,线条简约而饱满,飘逸而流畅,写实笔墨中渗透着浓厚的写意精神,体现出炽烈的人文情怀。

在运用版画表现宏大现实题材中,他非常重视对明暗关系的把握,刀法变化极为丰富。创作于1998年的反映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英雄事迹的大型版画《堤》,构图以中间人物为核心,11勇士搏击惊涛骇浪,形成一个正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如磐石般纹丝不动。三角刀与圆口刀交叉互动,横竖结合,线条流畅,转折硬朗,形断意连,将勇士们砥柱中流的形象与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作品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获得金奖,2000年又入选“中国百年版画展”并载入《中国百年版画展》大型史料画集。

作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海成先生担负着繁重的日常行政工作。1996年以来,他几乎每年都要参与策划组织全国知名画家深入藏区、彝区或偏远农村进行大型采风活动,将巴山蜀水、高原雪山的风土人情变为画家笔下的艺术律动。2000年,省美术馆重建工程破土动工,海成先生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神州版画博物馆的收藏和建设,他呕心沥血、奔走呼号,20多年来给国内版画名家打了多少电话、写了多少信件,陪同老艺术家们走了多少地方,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如今,凝聚着国内老一代版画家愿望和海成先生大半生心血的神州版画博物馆已收藏国内外名家作品近8000幅,在整个亚洲首屈一指,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目前,他正和一批艺术家一起编撰大型系列版画集《神州版画》。

海成先生生于大西北,长在大西北。西北人的真诚、豪放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他对朋友总是敞开心扉,毫无保留;遇年轻画家总是倾其所有、鼎力襄助。著名版画家邝明慧创作第一副版画作品时,除了人是自己的,板子、刻刀、画室、颜料等等,所有东西都是海成先生帮扶的。他对人对事非常直率,对就对,不对就不对,直面问题,决不遮遮掩掩。

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一样具有正直与真诚的品格,正因为如此,带给人们的总是大义凛然的正能量,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业内人士说,武哥是好人,作品是好作品。但宏幅巨制难免在精细刻画上有疏忽之处,大气与豪放往往少了一些婉约或婉转。海成先生正值艺术创作的盛年,目前正倾力打造酝酿已久的表现苏东坡词意的大型国画《密州出猎》。这是他的又一幅宏大作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壮志、“千骑卷平冈”的阵势、“射天狼”的雄心,都将在此得到艺术的再现。在往后的创作中,海成先生会进一步探索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独立的艺术样式,为中国人物画尤其大型主题人物画的创作开拓出一条新路。

2013年5月6日于蓉城


延伸阅读:

壮美、大气的追求者

——武海成绘画作品中的审美意识

文/李焕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古人对我国西部空旷博大的自然景观的生动描述。虽略显苍凉,但不失雄浑之美。到过西部的人大都会有同感。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审美观的养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江南的小桥流水委婉灵秀;西北的大漠雄风质朴敦厚。风格各异,美感独具。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笔下也概不例外。


武海成祖籍陕北佳县,出生于兰州的黄河之滨。青少年时期在腾格里沙漠边的民勤县度过。大漠、戈壁亘古不变;驰骋的骏马,悠闲的骆驼;干旱的黄土地上劳作的人民滋养了如沙枣与胡杨般坚毅,似白杨与红柳般直爽的民风;同时也洗礼着每一颗身在其中的心灵。


青年时期从军后,武海成利用业余时间研习美术。当1975年第一次接触到木刻版画时便爱不释手。《押运途中》是他当年参加部队在渝举办的创作班上完成的木刻。作品有浓郁的基层部队的生活气息,入选了全军美展,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等报刊。这对于一个刚满20岁的美术青年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从此他发奋图强,坚持至今。


在经历了30余年的磨砺之后,武海成的作品中透出了一种大气和壮美的气息。不论是在部队时期的木刻版画,还是近期的系列国画,大部分都采用宽幕式的横式构图,以众多的人物形象组成复杂的画面结构,使作品具有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较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早期的作品如版画《戈壁路上》、《待发》、《保养》、《龙虎踞》、《出巡》、《兵车行》(三联),近期的国画《癸末纪事》、《西部放歌》系列之《雪域欢歌》、《戈壁雄风》、《陇原喜事》、《迁牧图》、《雪山祥云》等。均是144×366cm丈二匹的宏篇巨制。特别是去年表现5·12特大地震中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的国画《红旗飘飘》180×760cm,更是倾其心智,尽其能力,在画面中注入滚烫的人文情怀,以黄钟大吕般的雄壮气势来讴歌中华儿女在灾难当中凸显出的坚强的民族精神。


主题性创作是很困难的。必须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劳作,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在市场经济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坚持主题创作更显得难能可贵。武海成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审美观和方法论,其作品数十次入选全国、全军美展,看得出他在艺术追求和艺术素养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如表现女红军浴血奋战的国画《铁血祁连》(1996年);表现军民抗洪斗争的版画《堤》(1988年);表现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国画《癸末纪事》(2004年);表现藏族汉子的巨幅版画《山气》110×176cm(2005年)。5·12大地震发生后,他以“多难兴邦”为主题完成了一系列表现军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精神的作品。国画《戊子五月》120×240cm、国画《大爱无疆》240×360cm(三联)、国画《生命礼赞》240×360cm(三联)、国画《大地悲歌》220×510cm、国画《关怀》180×180cm 、国画《红旗飘飘》180×760cm。2009年创作的版画《铁肩担道义》获“纪念5·12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同年创作的版画《生死不离》120×90cm,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这些都是主题性很强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画家澎湃的热血,纯净的心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铁肩担道义》这幅新作中可以看得出作者通过冷静的思考,集中抗震救灾的精神特质,着力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80”后军人的风采。强调了时代需要敢于担当的英雄这一主题。画面省略了抢险救灾的过程,用一名普通卫生兵在灾区的瞬间定格来诠释当代军人用青春和热血回报祖国和人民的气魄壮举。能使读者联想到十三万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以空前迅捷的方式进入灾区浴血抢险的场面。小战士侧身回望,手中的输液袋,迷彩服衣袖上贴好用于救急卫生胶布条等细节很有生活气息。背景中的直升机与山体,废墟烟尘有机地烘托了此次抗震救灾气氛和特点,突出了勇于担当历史重任这一主题和钢铁长城的英雄本色。


我和武海成相识已有30多年。1975年他是部队一位青年美术工作者,善于学习,努力艺术实践。取得成绩以后,又到军艺去深造。经过30余年的艰苦探索,无论版画、国画、油画,人物、还是动物、山水等领域都有所成就。以版画成就最大,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他“鲁迅版画奖”。1998年他创作的《堤》获“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金奖,并载入20世纪《中国百年版画》史册。我与武海成长期接触中,感到他身上有西北汉子的骆驼精神,不讲报酬,不为名利,埋头苦干,无私奉献。面对“丈二匹”、“丈八匹”乃至15米的大画,他敢于“亮剑”,敢于拼搏,敢于挑战自我,这种性格铸就他追求大美的品格。当然,如果就画论画,他的某些作品尚有不足之处,但是,大方向是对的。人到中年,正是创作的高峰期,潜力无限。在美术界有兴趣画大画,把握重大主题,处理宏大场面。塑造众多人物的画家并不是很多,应珍惜这方面的人才,给他们以鼓励,支持。


祝愿武海成在追求大美的基础上向更加精美的方向发展。为创造中国气派,大国形象的精品力作而努力奋斗。

2009年9月于成都


延伸阅读:

武海成:刀刻瑰宝 挥毫水墨

文/卢建波


相较于国画洒脱的挥毫泼墨而言,版画是高度概括的艺术,也是最极致最精彩的美,因此版画这种一刀一刀刻出的极致艺术还被称为是“时光雕琢出的瑰宝”。四川作为版画大省,在全国是赫赫有名的,出过诸如李少言、吴凡、丰中铁、李焕民、徐匡这样的版画大家。而近些年,四川同样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版画家,像四川美协副主席兼副秘书长、神州版画博物馆副馆长武海成先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据了解,武海成除了在版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外,它的国画和油画水平也相当高,而且还为中国人物画尤其是大型主题人物画的创作开拓出了一条新路。近日,著名画家武海成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讲述了自己与版画是如何碰撞出了一种别样的艺术之美,以及自己与书画艺术缠绵了近四十年的情缘。


初涉版画一鸣惊人


1955年,武海成出生于黄河之都兰州,青年时期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甘肃民勤县度过。草原的辽阔、戈壁的浩翰、沙漠的一望无际造就了他宽阔的胸怀和豪放的性格。1972年,17岁高中毕业的武海成参军来到“天府之国”四川,那时他被分配到四川资阳的一支部队当武器仓库的哨兵兼武器押运员。那时正值青春年少的武海成,兴趣非常广泛,不仅唱歌跳舞样样都行,而且还会写字画画,加上在那个年代,高中毕业生在部队里算是高学历人才,所以刚入伍半年,武海成就晋升为连队文书,于是部队里出板报、画刊头和画宣传画的任务,就落到了武海成的头上。这对从小钟爱书画艺术的武海成来说,第一次让书画艺术同现实工作有了具体的结合,这也为他后来走向书画艺术创作开启了第一道门。


在连队做文书时,武海成有了自己独立的宿舍,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他便对着当时唯一能找到的报纸一遍又一遍地临摹上面的绘画插图和照片。几年下来,武海竟能把一般的物体和人物画得“很像”,很快武海成成了部队里的美术骨干。“尽管我在画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但是离专业水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所以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参加系统的书画培训。”武海成说,1975年,部队开始举办一些短期的美术创作班,他就利用这些机会系统地学习绘画。“在美术创作班时,蒋宜勋、李焕民等版画家都是我的指导老师,所以受这些老师的影响,我喜欢上了版画。”武海成说,从那以后,他对版画就爱不释手,而在蒋宜勋、李焕民的亲授下,他也很快掌握了版画创作的基本方法。


经过三个月的版画创作学习之后,武海成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幅版面作品———《押运途中》,然而令武海成大感意外的是,他的这幅描绘两个战士为部队押送武器场景的处女作不仅入选了1975年全军美展,而且还被《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日报》选中发表。这使武海成一下成了军中的“美术红人”。“《押运途中》在这次全军美展中,虽然没有获奖,但是能被选中发表出来,对我来说比获奖还重要得多,因为这件事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鼓舞。”提起这段往事,武海成说:“我的这幅处女作,实际上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最初我作为一个押运兵,初次执行任务的神圣感和激动心情我始终至今难以忘怀。”


发奋图强硕果满枝


据了解,《押运途中》入选全军美展,并被报刊发表出来,带来的不仅是使初出茅庐的武海成欣喜若狂,同时武海成便把美术创作当成了他生命的寄托和终生的事业追求。从那以后,大受鼓舞的武海成在版画的创作上有了空前的热情,而这种热情直接转化为了他绘画的动力。1977年,武海成又创作了一幅版画精品———《光荣的岗位》。这幅依旧源于部队生活的作品,则入选了国家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主办的纪念建军五十周年全国美展,武海成也因此荣立了三等功。而更让武海成激动的是,他还因为这幅版画作品获得了前往中国美术馆观看展览的机会。


“去北京看展览让我特别兴奋,尤其是看到自己的作品还被挂在中国美术最高殿堂。”武海成说,“自己的作品被挂在中国美术馆,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既兴奋,又害怕,也觉得惭愧,甚至不敢在自己的作品前多停留。因为那届展览是集全国美术之力,各画种的名师大家都倾力参加的高水平画展,我的作品与这些名家大师的作品一比较,自己就有了那种相形见拙的压力,所以感到感觉很羞愧。”


尽管这次展览,让武海成高兴之余有了羞愧感,但展览上的名家大师却成了武海成奋斗的目标,发奋追赶的动力。据了解,从北回来后,武海成继续他的版画创作,在部队领导的支持下,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展览。为了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1991年武海成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深造,期间得到了刘大为、崔开玺、张钦若等专业老师的教诲。在毕业时,武海成创作的《佤山的太阳》获得了“美苑杯”全国艺术院校毕业创作竞赛优秀奖,而得到了总部首长和学院领导的首肯。1995年,武海成部队转进入四川省美协。尽管在美协身兼数职,工作时间特别繁忙,但武海成对版画的热爱却没有削减分毫。


据了解,进入四川省美协会后,武海成在李少言、李焕民、徐匡、阿鸽、王明月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关心教导下,武海成在版画创作、收藏、理论研究方面均邓得了丰硕的成果。自1975年以来,武海成的书画作品就频繁入选全国、全军美展,并屡屡获奖。


一手版画一手国画


从武海成的艺术历程可以看出,他以版画入手,并以版画成名。记者发现,武海成的版画以人物为主要,其作品透出一种大气和壮美的气息,无论是早期在部队的木刻版画,到现在的木刻版画,大多采用宽银幕式的横式构图,重视明暗关系把握,其刀法比较密集、构思巧妙、结构匀称、动感十足,而且画面的组织能力很强,并以众多的人物形象组成复杂的画面结构,所以观武海成的版画作品,往往能给人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较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另外,武海成的版画作品,虽然均取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所以其作品一经发表,往往好评如潮,这也是武海成创作的版画作品屡次入选全国、全军美术大展并获奖的主要原因。


大凡有作为的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记者发现,武海成作为四川省美协的副主席,除了常年痴迷书画艺术之外,由于他还担任神州版画博物馆副馆长,所以多年来为了神州版画博物馆的收藏和建设,他呕心沥血,20多年来他给国内版画名家打了多少电话,写了多少信件,陪同老艺术家走了多少地方,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如今这个凝聚着国内老一代版画家愿望和武海成大半生心血的神州版画博物馆已收藏国内外名家作品8000余幅,在整个亚洲首屈一指,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都无法估量。


了解武海成的人都知道,他是当今书画艺术界的为数不多的多面手,除了在版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之外,他的国画水平也相当高,尤其擅长用国画来还原各种主旋律、大场面的事件。另外,武海成在油画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也反映出画家武海成有着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高超的绘画驾驭能力。说到研习国画,创作油画,武海成笑言:“现在很多人学画像规定死了一样,只会画一件东西。但真正的大师是什么都会。”武海成表示,他之所以涉猎国画和油画,是因为1991年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除了学习版画,他那时还系统地学习过素描与油画。


据了解,画家武海成的国画作品与他的版面有着共性的艺术风格,那就是场面宏大,构图壮美大气、结构合理,而且多以人物为表现主题。画面人物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个性鲜明、生动得体,真可谓形神兼备;画风沉雄犷放,语言浑厚苍润,线条简约饱满,飘逸而流畅,写实笔墨中渗透着浓厚的写意精神,体现出炽热的人文情怀。因此有美术评论家指出,武海成的书画作品不仅探索出了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独立艺术样式,而且为中国人物画尤其是大型主题人物画的创作开拓出了一条新路。


延伸阅读:


寄情笔墨写河西风情

——浅议武海成国画人物的精神寄托

文/ 冯宜玉


近现代以来,随着张大千、关山月、叶浅予、赵望云、石鲁、黄胄、何海霞等大师不断前往西北地区写生,西域边疆题材人物逐渐被开掘出来,出现在近现代人物画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以西部地区藏族人物、维族人物、塔吉克族人物等等少数民族人物为代表的人物画创作,也成为当代人物画创作的主流题材之一。武海成先生的国画人物创作,就是立足于这样的创作环境基础之上,在融贯诸多版画、素描、油画等艺术元素中,创作了属于他的河西风情人物画作,同时也是画家寄故土乡情于笔墨的淋漓展现。


武海成画作《风雪腾格里》


情感是绘画创作的主要因素,也是画家对创作题材选择上的重要标准。武海成先生的国画创作,以及其所涉题材,就流露着艺术家于河西风情人物题材的描绘歌颂中,熔铸的浓浓深情。武海成先生出身于“黄河之滨”的兰州,其人生最为美好的青少年时期,又在腾格里沙漠边上的民勤县度过。兰州地处西北地区的交汇之地,也是藏、回、维吾尔、蒙等少数民族文化融汇之所;而腾格里沙漠边上的民勤县“俗朴风醇,人民勤劳”,又是河西走廊上风土人情最为典型的地方。因此如你所料,正如画家告诉给笔者的那样,儿时的乡土记忆,少年时的艰苦岁月都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再加上,上世纪90年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受刘大为老师西域风情人物画作的影响,这一切都成为其绘画表现上最初的情感冲动。而这些常常萦绕于画家记忆和脑海里的情感涌动,都成为了其在后来的国画艺术创作中,选择河西风情及其周边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武海成画作《秋风》


就以武先生此次“名动川渝•当代实力书画家10人”双线联展的作品《西出阳关》《塔吉克风情》《风雪腾格里》等而言,其所反映都是河西走廊上各族人民最为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劳动场景。以《风雪腾格里》为例,画作以风雪中的牧驼人和骆驼为创作对象,画面中虽然看不到风雪,但通过人物和骆驼的造型、神态、动作等却呈现出了风雪漫天的场景。如若,画家对于西部风雪气候环境没有切身的体验,对腾格里沙漠边上人们的生活若不熟悉了解,对恶略自然环境中牧驼人与自然坚强抗争的情景不熟知,对记忆里的这片乡土不充满深情,又如何能创作出这般传神而又令人感动的作品呢?


武海成画作《西出阳关》


从笔墨方法的层面上来将,武海成先生的国画人物创作,在传承了传统国画人物笔墨,以及吸收黄胄先生等前辈大师们速写线条、大写意笔墨的同时,又融入了其在版画创作中的经验,并借鉴了素描、油画的一些方法,成就了其兼具各法而又自成风格的画风。


如《舞罢霓裳日西斜》《风雪腾格里》等作品中,画家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生动刻画、动作神态的细致描摹,其所呈现正是画家在国画、西画造型基础上扎实的功底;而《秋风》《祁连山》等作品中充满节奏韵律的线条组合,所营造的动感画面,更能彰显画家对线条的驾驭能力。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大块面的墨色晕染铺陈,以及用骆驼、胡杨等作为画面背景的构图模式,更是吸收了版画“留黑”、“黑白疏密”、“萧散对比”,以及高度概括性等艺术特点。


而武先生在国画人物创作方法上的兼容并包、风格鲜明,其实质是创作意图的体现,是画家尽其所能倾诉其心中情感的展现。品读武海成先生国画人物画作,透过其精彩纷呈的笔墨、构图的方法,透过画面的表象呈现,你会惊奇的发现武海成先生,在几十年的绘画艺术探索与创作中,其所展现的永远是令他自己激动不已,令观众感动不已的东西。正如他在国画人物创作中,带给观者的永远是几十年来郁结于内心,而又挥之不去的乡情;其通过绘画语言娓娓道来的,也永远是发生在河西走廊上的生动感人故事。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