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画派·名家】画景成像——油画艺术家张国忠的“自然之声”

张国忠,1956年11月生,山西省保德县人。曾任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馆副馆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四川省美协油艺会主任,四川省美协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西泠油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


作品曾入选第九、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展,“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第十二、十四、十八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自然与人”——第二届中国当代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特展以及上海春沙,成都春沙,杭州美术节专题展。


作品获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级展览金、银、铜及优秀作品奖,四川省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作品奖,韩国龙山国际美术奖。作品被中国油画博物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四川美术馆,日本,美国,香港,台湾等友人收藏。


画景成像  艺术家张国忠发出“自然之声”


写生以知万物,写生以感天地;写生以晓问题;写生以得新法,张国忠如是践行着写生功课。张国忠是蜀中风景绘画的实力派人物,他酷爱写生,从最初拿起画笔算起,他与绘画已结缘四十多载,与此同时,写生也伴随了他四十多年。他坚信,画家唯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才有艺术的活力之源。为了写生,他足涉国内国外,跑遍东西南北,远走大漠戈壁。尤其对中国西部的自然风土与人文历史怀着深厚的兴趣,据他自己回忆,他曾经“两次去西藏、新疆,六次去甘肃、敦煌,三次去宁夏,十几次去阿坝、甘孜……”


面对大自然作画,张国忠有一种无法表达的心情,感觉特好。是因为张国忠对西部的风光、人文有着特殊的情感。面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各地的山川形胜、地域风貌、人文习俗的鲜明特色和迥异个性,每一次去都让他有新的体验,并充满了激情,乐而忘返。但是他去画风景最大的快乐并不是去对景再现,而是对景写心。在悠悠天地间忘却世间的纷扰,将自然万物了然于胸,物我相融,以写意的精神在画布上“化景成象,抒写心意”,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张国忠是一位画路宽广的画家,早在四川美术学院求学期间,他的人体作品就曾入选马一平先生主编的《油画人体》集,他用油画、版画创作的乡土、军旅、抗震救灾等题材的人物画,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各类主题性大展,并且不止一次地获得奖项。不过,贯穿其艺术生涯始终的,是他对风景的兴趣。张国忠说:“没有写生的现场情感体验和感悟,画出来的画还是照片,一点灵魂都没有,离艺术的本质越来越远,当然更谈不上艺术的品质、意味、境界和精神。艺术的表现和风格形成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领悟传统、认识时代,体验人生,修身养性逐步形成的。”


多年来,张国忠一边行路,一边作画,留下了大地上的风光,也忠实地记录了自己行走大自然的旅程。追随其画面,我们既能登高山、入深林、越荒原、穿古道,也能够走村串乡,接闻鸡犬之声……我们观日出、逐晚霞,见证花开花落,追随云走风动;大地冰封时,我们见时光停止了脚步,冬去春来时,我们见草木绽放出新绿。在飞雪漫卷或落英缤纷的时刻,我们听到天地间传出了风的奏鸣……


同样也以风景画见长的著名画家刘正兴感叹:“张国忠把自己放在大自然中,让自己的艺术激情和自然相碰撞,这样他的作品才让我们为之感动。”艺术评论家吴永强认为:张国忠油画作品是个体生命意志对自然和时间“此时此在”关系的风景叙事,独具特色的笔触、色彩和光影构成使其作品充满东方美学的神韵。


延伸阅读:

无限•虚空 

——圣洁而超然的自然本象张国忠艺术谈

文/陈荣


苍茫、空濛,大气、奔放,是生活的现实,也是意象的精神家园。这是张国忠油画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一时期他的绘画以描写雪山的灰白色调为主。充满鲜明的个性特征,他有意识地将色调处理成灰色,使人们眼中的景色在迷蒙中透着清澈,在圣洁中传递出对生活的关照的情绪。这些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作品,是在自然中升华出的超越自然物象而意化了的艺术图像,给我们带来了现实与虚幻的无限遐想。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认知方式,早就成为了东方哲学的一种境界。道家的黑白鱼图既是将此道诠释得最为高妙的观念。空即是色,此处的空亦非无而实为有,包融万象,是双关语吧。色既自然之本象,从张国忠先生的画中我读出了那份在喧嚣的城市中那少有而久违的禅意,空灵且飘渺。 


罗丹说:“但愿‘自然’成为你们的女神。”


张国忠先生是热爱自然的,也是热爱生命的艺术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使他的作品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魅力。他关注自然人类的生存状态,他这样描述他的作品的:“我笔下的雪不似北方的阳雪厚重,是南方阴雪的脆弱,那脆弱有时候厚厚的积雪只需一声叹息即能坍塌,一丝阳光即可融化,因此我用灰色调来表述它。在叙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能感受到在大自然中,人是多么的渺小的同时,也希望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那份真实,这就是生活。”国忠先生的画是写实主义的,他的写实除了精准的人物、动物的体型刻画外,还更加注重了自然的崇高和伟大。张国忠善于对雪景的描绘,在苍茫的雪原中,人、动物成为了画的灵魂。这种自然的崇高和生命的和谐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白雪皑皑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生动,也正因为有了生命,才能衬托出自然的美好。我不知道画家那深远取景方式是否与画家在部队当兵时放过电影有关。以《出山》为例,那扑面而来的皑皑雪山,雄伟、崇高,整幅画寒气逼人,人只占据了画面很小的一部分,但即便就是这渺小的一部分,却能起到强音符的作用,使画面呈现出高亢与雄壮、苍凉与空濛的意境,并将人类顽强的生命意识、不屈的精神全然地描绘了出来,那从山中走来的诗般的画意给人过目难忘的记忆。


张国忠的绘画是融高度的技巧与深刻的内涵为一体的充满哲理的人文主义绘画,在当今中国画坛中保持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你很难用写实画派、当代艺术来界定他。从表象上看,他的画是写实的,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他的画又具有极强的当代意味,因此他的作品不能简单地用画的是什么,或像什么来界定。罗丹说过:“只满足于形式到乱真,拘泥于无足道的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齐白石老人也说过:“太似媚俗,不似欺世。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此话甚妙,白石老人还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似我者死,此话甚是明了,如果跟一个人学艺,画得极似别人,那这人的画是不会有太多的艺术个性和独创的地方的。我们知道,世界艺术星光璀璨,每一位艺术大师都在自己的领地创作出了璀璨而绚烂的艺术,在艺术史上名垂青史。不论是传神写照在阿睹中的顾恺之,还是吴带当风的吴道子,也不论是人神共仰的达芬奇,还是无与伦比的米开朗琪罗等等。东西方的艺术大师们都在自己独创的艺术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白石老人说的 “学我者生”学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学的是精神,学的是气质,学的是艺术本质的内涵与思想,学的是似与不似的灵魂,而不是学不似的是躯壳。在基督里面灵魂是不灭的,是可以在天国中自由欢唱的。艺术的灵魂正在于此,不会因你生活在公元2010年就不会被远古的艺术所感动,恰恰相反的是艺术的感动无时不在,只要你愿意感动,只要你是与艺术有缘的人。 


长期以来,困惑中国油画的话题正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油画这一舶来品,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从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到法国、俄罗斯绘画对中国油画的牵引,经历伤痕美术的复兴,写实画派的惊艳,当代艺术的自嘲、嘲他和自我个性狂放的歇斯底里的宣泄,矛头直指传统和人性,开启了中国油画艺术一个新的纪元。油画的民族化,还是世界化的发展,一直成为艺术界、理论界、艺术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真正要让大家平心静气地安静下来谈谈何为艺术,还真有人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也道不上来。正如“何为道?” “道非道,非常道。” “大道似水,大道无痕”既是这样。什么是艺术啊,其实艺术就是有感而发的内心对自然感悟的释放。当然包括生活中的一切感受,风霜雨雪,喜怒哀乐,只不过这种感受要通过一定的技巧把它诠释出来而已。世上这么多人,每个人因自身的原因,对同一事物、事件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如东方皋相马,不会管你是公是母,是白是黑,他看到的就是马的本质,“好马”而已。 


当代中国油画画坛,呈现出的是可喜的多元化的形势。这是与改革中的中国开放的心态,宽容大度的包容的大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试看无论是写实画派的兴起,还是当代艺术的如火如荼,都给画坛带来勃勃的生机。只是在这种环境下,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包括媒体和收藏者容易被一种观念误导,就是此是彼非,或这个一定比那个好。首当其冲的就是艺术院校、教师与学生们,如何教如何学成为了一个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难以选择的难题,而在艺术家队伍中迷茫于艺术海洋中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因此,回过头来看中国油画是走民族化的道路还是走临摹西方的当代的道路,这一问题其实很清晰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我有位画家朋友曾给我说过一个故事,就是他和他的一位在国外居住了多年的朋友在国外相见了,都是搞艺术的,相约去画廊看画,我朋友指着一幅画问老板,这幅油画是否是中国人画的,那个老板极为吃惊,问他何以认出来的。他的回答是,我们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这句话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回答。我们的审美背景如同血液一样流淌的都是东方的韵味,我以为张国忠先生就是在这个大潮中保持清醒头脑的优秀的具有自我意识及真知灼见的艺术家。张国忠早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又经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油画创作研究生的洗礼,无论是从造型技巧上,还是从作品思想内涵上有着区别同时期艺术家的造型语言,在他的数十幅参加全国各级美展的作品中,都透射出了其在油画创作中的思考。张国忠先生的画是富有哲理的、高度技巧的、充满诗性美的,正如苏东坡说王维之画,画中有诗一样,读国忠先生的作品,你会不自觉的为其波澜壮阔的情怀所震撼。同时也会为其悠扬而空灵的描述所赞叹,那看似不经意的横扫竖抹传递出的却是交响乐般的节奏与韵律。


在其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精雕细刻的细致描绘,也能看到轻灵而欢快的大刀阔斧,不论是粗犷的,亦或是精细的,都传达出画家对艺术创造的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在《丛林》的创作上画家颇费了一番心思,在做底和描绘上他极尽其能事。构图满密,刻画精美。《丛林》树枝交织穿插、丰富而富有变化。因其造型和刻画的难度,作品耐看可读性强,给观众在细细品味其技巧中带去美的艺术享受。 


同样他也画观念的作品,画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秋意》大块的色彩对比以及用刮画法刮出的笔触,我们从波动的线条、碰撞的色块,随性的用笔中读出画家内心的悸动与烦躁。一改以往作品的那种宁静与安详、雄秀苍茫和大气磅礴的风格,呈现出了另一种思绪和情怀。 


他说:“绘画创作,最大的感受是观念上的问题。要注意画的时代性。要有感而画,画生活的真实感受。”马叙先生曾这样评述他的作品:“在这里让我感觉到雪山就是时间、空间以及历史与存在的根本,怆凉与悲壮,无限与虚空,被实体的雪山所佐证。”是啊,生活的真实在张国忠的无限与虚空的艺术王国里,呈现出充满理性与哲学的韵味,他用真诚博大的情怀关爱、呵护脆弱的生命。他的雪山系列是超越现实的精神回望,是关注生命的人文情怀,是光与色、未来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张国忠对色彩的禅变的诠释,摒弃了自然的色彩,开启了绘画创作中真实与梦幻的艺术境界。“当一个艺术家,故意要装饰自然,用绿的颜色画春天,用深红的颜色画旭日,用朱红的颜色画嘴唇,那他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丑的——因为他说谎。”张国忠的绘画充分印证了罗丹的这番话诠释的艺术的功能,其色彩是超越了现实表现的色彩却又是真实的生活再现。画家将特定生活环境下的瞬间的色彩凝固成了一个经典的音符,谱写出了耐人寻味的华彩乐章。在还原了生活的真实的同时,其艺术视觉所传递出的那银色的世界呈现给人们惊憟和震撼,潸然泪下的是感动还是忧伤,发人深思。                            

陈荣(2010年9月14于电子高专)


延伸阅读:

读国忠的画

文/高天明


读国忠画作的第一印象,是他的画路很宽。从写实到表现甚至抽象,从人物到风景或静物,从古典到现代甚至当代,他都一一涉猎;他的题材也十分广泛,从肖像到风俗画,从历史画到当代题材,他都有浓厚的兴趣。他的人生经历也是那样的丰富:下过乡,服过兵役,还当过工人,1984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文化馆工作,现在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研究生,并调入四川美协创作研究部任专职画家。他的艺术经历也与众不同:他不仅是一位油画家,他还创作中国画和版画,而且许多作品都曾在全国获奖。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国忠的丰富经历造就了他的趣味和艺术,这是他的特色,也是他的财富。


丰富而独特的生活经历给国忠带来的首先是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自然和生活的发现。国忠的作品从没有离开过自然,即使那些尝试用近乎抽象东风恶手法表现的作品也是如此。他在这些介入表现和抽象之间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讴歌,而且试图揭示出其中的生机和秘密——《韵》(2001)的华丽、《秋风》(1996)的枯涩、《池塘》(2001年)的幽静、《水草》(1996年)的浪漫……他是在对自然的表现中表达他对生活的领悟和感受,但这已不免有些微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了。热爱自然和生活的人似乎总于理想主义情投意合,四川的罗中立就是一个代表。不过,国忠的表现却又不同。他的理想隐藏在他对自然和生活的表现的丰富性中,也包容在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阐释之中。《飘动的云》(1993年)是一件有趣的作品。洁净的画面中天地一色,两个荡秋千的少数民族姑娘飞动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可这秋千似乎来自天上而不是人间。它充满想象的构思把观众带入一个浪漫而理想的境界。


对趣味的寻求是国战的另一个特色。它的寻求并不固定在某一方面,而是在多个方面展开。可以看出,“苏派”是他的基础,但他并不局限于此。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它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以多种手法探索自然和生活的奥妙,展示艺术表现不同的趣味和生活的丰富性。他以印象派的手法表现母女之情(《母子》,1992年),以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藏族人民对信仰的虔诚(《天光》,1998年),以古典主义的手法表现乡村生活(《童年》,1995年),以表现主义的手法表现荒原(《可可西里印象》,1996年)等等。《初雪》(1996年)是一件天光下略带印象派意味的作品,但国忠次年将它改为古典主义的灯光作品了(《阳光》,1997年)。这一类似变体画的作品在题材和内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改变了趣味,这是历史上许多画家常见的做法。这表明了国忠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精神。


近年来,国忠开始在作品中强调色调和用笔,这使它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国忠以后的路还很长。


高天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


延伸阅读:


张国忠:钟爱白色的油画家

 文/李昊皎


细笔绘雪意趣天成

 

擅长油画的人,都是色彩运用的高手,花红柳绿、碧海蓝天,五彩斑斓的画作,总能获得大多数人的偏爱。张国忠却是一位比较另类的油画家。

 

走进他的画室,大幅大幅以白色为基调的画作静静地靠在墙上,看上去似乎有些单调乏味。然而,如果你能耐心仔细观赏一番,就有惊喜:稀疏细致的小线条,勾勒出的是纤毫毕现的雪压枝头——这种美,不惊心动魄,却一定温柔动人。


张国忠钟爱白色,独爱雪景,看似苍茫单调的雪被他用画笔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色彩运用的极致大概也就是这样了。

 

完成时

细腻雪景10年只出10张作品


看过张国忠作品的人,一定对他的雪景系列印象深刻。无论是巍峨耸峙的壮美雪山,还是俏意野趣的林间雪景,张国忠都能画出独有的韵味。有人曾这样评价张国忠的作品:“看张老师画的冬季高原,总能在苍茫中品出深远的意境。如果戴上一副3D眼镜,大概大雪会扑面而来吧。”

 

“我特别钟爱西部的冬天,20多年来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往各种山上跑。与很多画家不一样的是,我不喜欢春花烂漫。”张国忠的足迹遍布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高海拔的大雪山。而他笔下的这些雪山,却并没有被刻意描绘出山势,“我画的雪景,都是自然的意趣,这是我对大自然的解读。”


画雪山,自然是困难重重,长途跋涉、高原反应对于张国忠来说已经习以为常。2008年春节,去若尔盖采访被藏獒袭击,是他现在想起来都很后怕的惊险一幕。“我们当时是开着车在走,我看到雪景太美了,就下车拿起相机兴奋地拍照。”张国忠回忆道,“结果拍着拍着,突然从镜头中看到一只藏獒朝我冲了过来。”

 

车在离他100米远的地方,藏獒在300米开外,以藏獒的速度,根本来不及回到车上。也就几秒钟的功夫,藏獒冲过来就是一口,利齿划破了张国忠厚厚的棉裤,在他的小腿上拉出了一个大口子。幸好藏獒的主人及时奔过来,藏獒才没有发起第二次攻击。


尽管经历了重重困难,甚至遭遇生命的威胁,张国忠也依然热爱雪山。并且在画了很多年之后,他还有了创新。2003年,为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览,张国忠潜心创作作品《回家》,“在起稿的过程中,我突然就发现了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让我有了灵感怎么去表达细腻的雪。”这种画法很费时,光是用细微的线条起稿,都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而到了上色之时,精力的耗费则加了倍。“白色都不是画出来的,是底板的颜色,因此画的过程我特别小心,因为如果画过了就会把白色破坏掉。”

 

一张画,几乎耗去半年的时间,因此从2003年至今,这类画张国忠一共只创作出10幅。慢工出细活,这种精致的雪景画成为了张国忠的新标签,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大众,都认可他的创新。遗憾的是,这种画因为太精细,因此即便是最专业的画册印刷,都印不出原作那种震撼的效果。“这种画就是乍一看很简单,但仔细看却又别有洞天,能让人有咀嚼的感觉。”张国忠说,“可惜印刷不出效果来,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展出的时候请大家来现场看。”

 

进行时

重大题材为新馆落成预热


在张国忠画室的画架上,一幅未完的作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画面中央,拥挤的人群满面笑容,簇拥着邓小平同志和贺龙同志,背景是冒着蒸汽的火车头,而群山在远处若隐若现。“这是我正在创作的一个大题材作品,为今年四川美术馆新馆落成的主题展览而准备的,大概下个月就能完成了。”张国忠说:这幅作品选择的题材是上世纪50年代成渝铁路建成通车的盛况。


作为四川美术馆副馆长,张国忠近段时间一直在忙着新馆落成的诸项事宜。“开馆的时间现在还不能确定,不过今年是一定会开的,而一开馆就有四个大展,其中之一就是四川重大题材展览。”张国忠说,“届时会有50余幅作品参展,现在已经进入作品的催收期。”

 

张国忠对自己的作品严格要求。据他介绍,这幅名为《蜀道从此不再难》的作品从构思到现在,已经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其间有过不少想法,都被自己一一推翻。“我原本想画的是邓小平、贺龙等领导人迎面走来,喜迎通车的画面。但是草稿打好后,我始终觉得不满意。后来才发现问题所在:成渝铁路通车,最高兴的莫过于老百姓了,这个历史事件的主角就该是人民群众。”张国忠说。


于是,他又重新打草稿,画小样,不断修改,才确定了现在这幅《蜀道从此不再难》的画面构成。在进行具体人物的刻画工作时,新问题又出现了。张国忠说:“这幅画没有原图,都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但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物有着鲜明的特色,因此为了能够准确地重现当时的盛况,我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画架旁的沙发上,堆满了各种历史书籍,张国忠随手翻起一本,对记者说:“这里面有很多当时通车时的珍贵照片,我从不同的照片中选取素材,最终组成了现在这幅作品。”

 

过去时

从画幻灯片开始的热爱


“小时候上美术课,都不是学绘画,最多就是写写美术字,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回忆起自己的学画之路,张国忠说,“那个时候也没什么文化生活,最多就是去去文化馆,一是能学点技术,二来就是消磨时间。所以我还是很喜欢到文化馆玩,有时候也到农村里画画玩。”他对于文化馆的特殊情结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以至于到了后来选择了一份与文化馆密切相关的工作。


1976年,20岁的张国忠到凉山当兵,成为了部队的一名电影放映员。那个时候,除了放电影以外,电影放映员还要承担一项工作:放映幻灯片。“有好人好事的时候,我就要把事件画在幻灯片上,在电影放映之前放。”后来,他还被选为“成都军区幻灯美术训练班”的教员,教其他放映员画幻灯片。为此,他自己还编了本教材,教基础课。


时间久了,画艺越发精进,再加上他平时也会画些国画,因此即使没有老师教,张国忠也一天一天在进步。1981年,张国忠退伍,进了一家电影公司做宣传辅导员,主要工作就是画电影海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张国忠自己也非常喜欢。在拿到剧照之后,他简直一刻也不能等待,拿起笔就开始画。


“一些资格老的同事很不赞同我的做法,他们认为我没有老老实实打好格子才开始画,过于浮躁。”张国忠笑道,“但是我一直坚持画画要有激情,所以就花了一天时间,完成了这幅3米高2米宽的水粉海报。成品效果非常好,之前对我有不满情绪的同事也心服口服了。”


虽然在电影公司工作也算是顺利,但是张国忠内心却一直渴望着能到专业的美术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四川美术学院是他心中最神圣的一个梦想之地。可是因为年龄的限制,他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不过上天总是眷顾有梦想的人,转机出现在1985年,四川美术学院放开了招生的年龄限制,张国忠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学府。


伴随着喜讯而来的还有一年3000元的高昂学费。“我那个时候一个月工资才34元,3000元的学费。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攒起来?”张国忠笑了笑,“我给人家画一张海报可以挣20-30元,先攒了一笔钱把第一年的学费交了,然后又趁着暑假的时候把第二年的学费也挣起来了。”


在四川美术学院的两年,张国忠学的是油画,之所以没有选择自学了十多年的国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对色彩很有感觉。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转型期,如果说之前都是以写实为主要审美的话,这一时期已经在向情感描述转变。张国忠说,“开放的状态、多元的文化让我的眼界变宽,并在写实的同时开始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


延伸阅读:


走遍雪山和草原  风韵意趣绘天然

——访著名油画艺术家张国忠  

文/卢建波


有人说,他的作品很美,总有一种特别吸引人的力量,一种看过就不容易忘却的穿透力。


行家说,那是色彩,那叫境界。有人说,他有悟性,还有修养。行家说,就是这两者的成功结合,使他的作品展示出的民族精神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问其缘由,他则说:“我只是喜欢绘画这个事业。”他,就是今天《艺术财经》的主人翁——著名油画艺术家张国忠。


把绘画当成事业


近日,著名油画家张国忠在他的画室接受了记者采访。自从他与绘画结缘之后,他就把绘画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我从小就喜欢东涂西抹,不过小时候上美术课,都不是学绘画,最多就是写写美术字,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回忆起自己的艺术轨迹,张国忠说,“正是因为从小对绘画艺术的酷爱,他才坚持走上了绘画这条道路。”


实际上,张国忠的绘画道路并不平坦,经历了不少曲折。张国忠表示:“在成为画家之前,我当过知青,当过兵,当过工人。虽然人生经历较为丰富与曲折,但我对绘画的追求却始终没有放弃过。”


张国忠回忆,在知青年代,收工之后只要天气好,他就会在自家门前的田埂上坐下来,拿着画箱去写生。“虽然条件差一点,但画画会让我心情很好,生活过得有滋味,很充实。”在当兵的时候,张国忠作为部队的一名电影放映员,除了放电影以外,还承担放映幻灯片的工作。“就是有好人好事的时候,我就要把事件画在幻灯片,在电影放映之前放。”张国忠说,在部队因幻灯片画得好,他还荣立过三等功。后来,他凭借绘画的绝活还成了部队美术培训班的教员,教其它放映员画幻灯片。


退伍后,张国忠被分配到一家电影公司做宣传辅导员,主要工作就是画电影海报。“绘画是我特长,所以电影公司的工作也算很顺利,但我的内心却一直渴望着能到专业的美术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张国忠告诉记者,当时四川美术学院是他心目中最神圣的一个梦想之地,可是因为年龄的限制,他连报考资格都没有。直到1985年四川美术学院放开招生的年龄限制,他才进入梦寐以求的学府。


进入美术院校后,每年3000元的高昂学费却令张国忠再次犯愁。“那时我一个月工资才34元,攒足3000元的学费不吃不喝也得好几年。”张国忠笑道,“还好,那时我给人家画一张海报可以挣20元至30元,就是靠画海报才把每年的学费挣起来了。”


大学毕业后,张国忠被分配到文化馆工作,他才真正地“安稳”下来,而这次让他内心真正感到“安稳”的,则是接触并专业从事绘画工作。张国忠表示,“文化馆工作,就像是梦想找到了现实的对照。”据了解,随后,张国忠又前往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研究生,并调入四川省美协创作部任专职画家。


从此,张国忠便正式走向了绘画之路。


画路很宽的画家


看过张国忠作品的人,一定对他的雪景系列作品的印象深刻。无论是巍峨耸峙的壮美雪山,还是俏意野趣的林间雪景,张国忠都能画出独有的韵味。有人曾这样评价张国忠的作品:“看张老师画的冬季高原,总能在苍茫中品出深远的意境。如果戴上一副3D眼镜,大概大雪会扑面而来吧。”


的确,张国忠的雪景是其绘画中的一绝。原因在于,在其雪景画中,他把雪这种看似一色、层次难分的景致,与山水融合,画出了观众难以想象的多种风貌。


实际上,张国忠的画很路很宽,从写实到表象甚至抽象,从人物到风景或静物,从古典到现代甚至当代,他都一 一涉猎。从绘画题材来看,张国忠的绘画题材也十分广泛,从肖像画到风俗画,从历史画到当代题材……可以说都是张国忠拿手的题材。尤其是风景画在题材上较为宽泛,从巍巍昆仑到莽莽雪原,从北方的大气风光到蜀中的秀美山水,都成为其驾轻就熟的表现对象。他的这种大刀阔斧的笔触极具表现力,大幅作品生动凌厉而不失精准,小幅作品意趣横生又不失气势恢弘。


除此之外,由于张国忠的艺术经历与众不同,在进入四川美术学院之前,他学过十多年的国画,所以张国忠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油画家,他还创作中国画和版画,而且许多作品都曾在全国获奖。


有评论家指出,正是因为张国忠画路很宽,善于把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的艺术精华之处进行整合,所以在其油画作中,除了可以看到西画的艺术语言,还有版画的构成美学,又有中国画的韵律之美。


写生是他的坚持


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对于绘画来说也是如此,并且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当然对于画家张国忠来讲,丰富而独特的生活经历,给他带来的是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自然和生活的发现,所以他的作品也从没离开过自然。可以说,张国忠的绘画作品中,所画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是自然的意趣,都是对大自然的解读,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表现,而这一切都缘于画家张国忠长期以来对写生的一种坚持。


据张国忠介绍,早在他创作初期,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他就先后赴北川小寨子沟、九寨沟、广元煤矿、平武白马藏区、甘孜、康定、泸定、贵州、云南等地,多次深入到彝、白、傣、佤等民族村寨写生,还远赴兰州、拉萨、内蒙、宁夏、山西、陕西、甘肃以及青海黄河源头、新疆等地深入生活,连续5次深入红原若尔盖草原写生。有人曾经计算过他的这些行程达3万余公里。


擅长油画的人,都是色彩运用的高手。而记者发现,张国忠由于长期坚持写生,他在色彩的运用上同样达到了极致。“现在很多画画的人习惯了在网上下载一些风光照,然后临摹,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画者不了解真正的色彩。你不走出去感受真实的对象,是无法感知那种真实的美感的。”张国忠表示,实际上,西方绘画理论中,写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技艺,他们把写生称为‘书写生命’,是调子很高、境界很高的。“我的画作,基本上都是靠着写生创作出来的,所以显得很真实,很动态。”


张国忠近年来在国内艺术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是一位不断推出新作品的画家。“我不是那种‘炒陈饭’的人,我更愿意研究更多的可能性。”张国忠向记者表示,最近他又在重新思考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的生存状态,包括反映当代年轻人在城市开放状态中的一种心理和情结。“因为我长期住在大学里面,学校里的大学生给我提供了素材,让我更多地寻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张国忠说。


在记者采访快结束时,已是国家级画家的张国忠,在谈及今后的打算时,他说:“我会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使艺术风格达到最高境界,让油画的色彩更美、语言更好、品位更高。”


作品欣赏


 张国忠 《迤沙拉》80x60cm(2019,5,8)


 张国忠 《迤沙拉—阳光下的红土地》80x60cm(2019,5,8)



 张国忠 《大凉山深处》100x70cm(2019,5,6)


张国忠 《远眺方山》100x70cm(2019,5,6)(云南,永仁)


张国忠 《金沙江大峡谷》100x70cm(2019,5,5)(攀枝花)


张国忠 《方山村》100x70cm(2019,5,6)(云南,永仁)


张国忠 油画作品:出远门


张国忠 油画作品:2008.5.24


张国忠 油画作品:池塘新苗


张国忠 油画作品:出山


张国忠 油画作品:淡淡的清香


张国忠 油画作品:地震后的校园


张国忠 油画作品:灌木丛林


张国忠 油画作品:木龙河


张国忠 油画作品:人像写生


张国忠 油画作品:三月李花开


张国忠 油画作品:生日快乐


张国忠 油画作品:水塘边的干果果


张国忠 油画作品:酸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