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画派·名家】罗云:水墨写天地 风神纵其间

罗云,1964年生于四川南部,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国家画院、荣宝斋画院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徐悲鸿画院院士,北京军地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荣宝斋画院刘大为工作室访问学者兼课程班班长,河北美术学院、京华美术馆人物画高研班导师。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


2011年国画作品《从悲壮走向豪迈》获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等联合评选颁发的美术类全国金奖。近年来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多个城市举办个人画展。2008年被《中国书画》杂志评为“最具升值潜力艺术家”。2010年、2012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30位人物画家之一”。


作品刊载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华儿女》、《两会特刊》、《荣宝斋》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及画册。


出版有《罗云人物画集》、《罗云花鸟画集》、《罗云水墨毛驴》、《大匠之门:罗云俄罗斯人物写生》、《天津杨柳青.近现代罗云梅花精品》等几十部专著。多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荣宝斋等多家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其艺术成就被国内外多家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报道。曾受邀访问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印度、意大利等欧洲艺术院校和美术馆。


重要艺术展览:


1990年,《童年》参加在徐悲鸿纪念馆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展”; 

1991年参加人民大会堂《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百人名家画展笔会》。

1992年,油画《静物》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首届油画静物展”,荣获优秀奖;

1994年,国画作品《苍生》参加1994全国中国油画精品展,获得优秀奖;

1995年,参加“纪念徐悲鸿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展”; 1995年,在纪念中国工会成立70周年全国书法美术摄影大展中荣获特等奖;

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罗云书画个人展”;

1999年,参加“鑫光杯迎澳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

1999年,参加由中央电视台和文物出版社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书法篆刻电视大赛”,荣获优秀奖;

2000年,参加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展;

2001年,参加广东画院举办的“百年中国画展”广东画院展厅罗云个人展;

2002年,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罗云个人画展;

2003年,参加“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全国中国画展”;

2004年,在安徽黄山举办“罗云个人画展”;

2005年,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中国画展;

2006年,在荣宝斋画院举办“罗云个人画展”;

2006年,在山东威海美术馆举办“罗云个人画展”;

2007年,在江苏郑板桥故里举办罗云个人画展,创作的郑板桥画像,由当地政府收藏;同年并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水墨画展》;

2007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当代书画名家展”;

2007年,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中日书法交流展”和“中韩书法交流展”;

2007年,在山东临沂王羲之故里举办“罗云个人画展”,创作诸葛亮画像,由当地政府收藏;

2008年,在山东临沂展览馆举办“罗云个人画展”;

2008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当代书画名家展”;

2008年,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日书法交流展”和“中韩书法交流展”;

2009年,参加荣宝斋画院在山东举办的全国画展;

2010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中国画优秀作品展”;

2010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当代书画名家展”;

2011年,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优秀作品展”;

2011年,巨幅中国画《从悲壮走向豪迈》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联联合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四川更加美丽优秀美术作品展”;同年,在成都新会展中心举办的“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成都巡展。该作品获得全国美术作品金奖;

2012年,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组织的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艺术家采风创作展”;出版《大匠之门——罗云俄罗斯人物画集》;

2013年,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组织的在美国举办的“中国艺术家采风创作展”;

2013年,参加“财富论坛全国美术活动”,并为出席财富全球论坛的外国政要和商业领袖作画;

2014年,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组织的在印度举办的“中国艺术家采风创作展”;

2015年,参加首届中国巴蜀国际艺术博览会,举办罗云个人作品展;

2015年,参加《艺术市场》杂志社美术馆举办的罗云个人画展;

2016年,参加第二届中国巴蜀国际艺术博览会,举办罗云个人画展;

2016年,参加荣宝斋画院举办的“刘大为美术高研班”访问学者,组织全国艺术家采风创作,在新疆喀什、山东济南、江苏扬州、安徽黄山等地采风创作,并举办大型展览;

2017年,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欧洲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展”;

2017年,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欧洲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展”;

2017年,参加河北美术学院、京华美术馆等机构举办的“中国书画名家30家全国巡展”,作品在全国30个城市巡回展览;

2018年,参加“中国书画名家30人”在全国30个城市的巡展,同期举办“罗云艺术学术研讨会”。全国100多家新闻媒体参与报道。


放歌伟大的时代和英雄的人民

——罗云巨幅国画《从悲壮走向豪迈》赏析

文/李 杰 



这是一幅长6.5米、高2.4米,生动刻画了68位栩栩如生、神形各异的灾区群众微笑着走向幸福新生活的巨幅国画。


这是一幅十分重要的作品,民族精神的充分表达与严谨的艺术构图在思想的触点上完美融合。


这是一幅才情肆意的作品,画家近乎疯狂的创作源泉喷发在这幅巨大而厚重的历史画卷上。


这是一幅与这个时代同样伟大的作品,时代的主旋律和思想的主题性,让画面充溢着饱满的喜悦与幸福。


在“5·12”那场罕见的灾难之后,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是全国人民和港澳台同胞,特别是对口援建的18个省市特别的关爱,让四川灾区人民在灾难和痛苦的阴霾中走出来。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灾区人民取得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的伟大胜利。在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面前,如何选取角度和表现手法来展现这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胜利,展现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这个巨大灾难之后人们在家园重建和精神重建取得双重胜利后的幸福和喜悦,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难题。结合这次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和四川省文联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办的“四川更加美丽——四川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展”画展主题,我认为,只有人物的刻画,才是最能展现这个主题的切入点。不可否认,人民群众才是取得这场巨大灾难伟大胜利的原动力,人民群众才是书写这场伟大胜利的主角,人民群众才是创造这个伟大奇迹的重要力量。因此,用灾区人民群众的幸福微笑和喜悦传递出的是震撼心灵的艺术张力,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艺术升华,是历史巨变的最佳艺术诠释。画家罗云擅于在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最深处挖掘艺术的闪光点,发现真正的艺术价值和表现方法。所以,他用大笔刻画出68位灾区群众的阳光、幸福和喜悦,书写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伟大胜利的壮丽篇章。


《从悲壮走向豪迈》这幅巨大的画面上68位真人般大小的鲜活人物撼动了我的心灵,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力量在浸染我们的灵魂。这幅主题性绘画巨作,画家没有描绘四川的山河多么美丽,没有描绘四川物华天宝的丰富资源,而是把全部的思想和笔墨倾注在这些从灾区走出来的人物上面。这幅史诗长卷,是我们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是中华大地在大灾后坚强重生的展现,是华夏儿女在大爱后真挚感恩的表达,是我们不屈不饶的精神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集中体现,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凡是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无一没有进行过主题性绘画创作。通过创作,可以检验画家的造型能力和笔墨技艺,这是每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的必经之路。罗云的《从悲壮走向豪迈》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于社会的关注,对于生养他的土地的情怀,对于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


从传统的角度看中国画,山水画以意境之美为上,花鸟画以情趣之美为上,而人物画则以形神兼备为上。中国的传统人物画,多以线造型,这就需要画家具有对人物的形和神的把握能力,有高超的艺术功力,勾画出表现对象的风貌、气质、格调及身份等特征。这体现出我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的美学法则。从整体上看,罗云的这幅作品造型独特,构图的霸悍和不可一世的笔力打破了一贯崇尚温柔含蓄的经典模式。画面上68位灾区群众向一个方向聚集,或站立或蹲坐,目光都落在同一方向的视觉点上,人物外形高低错落,姿态丰富,神情轻松,阳光照在他们幸福的脸上。画面中人物的形神笔力得当,形态各异的外延下流露着内心无比的喜悦。


从画人物画的要领来看,画家罗云描绘和刻画灾区群众人物时,把握住了对眼神、动作的刻画。常人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就是说从眼神中,可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是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首要审美标准。画卷中的68位人物是画家采风创作所熟知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灾区群众的生活片段。画家依靠神情举止、容貌服饰,生动地刻画了藏、羌、汉族等不同民族和人物的身份与精神气质,人物圆润,不失厚重。画家对衣纹、服饰的主观意识,渐渐转化为认真研究客观规律,把衣纹、服饰的表现推向了写实场景,以对象的自然状态、神态、衣纹及服饰的个性化来加强对人物精神的刻画。他们中间,有微笑,有思考;有憨态,有精明;有老人,有小孩;有男人,有女性;有抱小孩的,有杵着拐杖的,有手持转经筒的,还有背着“中国,加油!5·12”字样的书包,很好地表明了历史事件的空间元素和时间元素。画面气氛亲切融洽,却又有一丝严肃庄重,是一幅成功地表达四川灾区群众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史画卷。


画家罗云几次到灾区采风写生,感受到了这场灾难后的巨变,感受到了人类大爱无疆的博大情怀,感受到了经历生死考验后的坚强重生。他刻画的这些人物传神、生动,他把绘画艺术对线的审美把握、造型能力及服饰的审美观念融为一体,通过线的长、短、强、弱、方、圆的组合,自然地流露出画家自身当时的心态和情感。


艺术家要反映伟大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人民群众的精神图谱,为时代写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画家罗云的作品《从悲壮走向豪迈》正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伟大胜利的艺术写照,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历史巨变的艺术再现,是给时代和人民绘制的精神图谱,是留给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力作。


李杰,美术学和文化产业学教授,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课题评审专家。)


延伸阅读:

集中生命力去进攻

——罗云的治艺之路

文/贾德江


在我的印象中,罗云一直执著于水墨人物画的研究。我见过他的人物画作品,有宏篇巨制的主题性绘画,也有立轴斗方小品,大致有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物写生,显然是“学院式”教育的产物。借用西画训练方法,将素描、色彩、速写、解剖学、透视学融入中国画的笔墨之中,通过人物写生作为造型的基本功训练解决笔墨与造型的融合问题,是当前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专业的重要教学手段。它的功能在于搜集素材、训练基本功和直接创作,这也是成功的绘画大家们历经多年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


正是基于此种目的,不仅在中央美院就读期间,还是在首都师大、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协人物画高研班研究期间,以至此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进行创作期间,罗云都没有放松人物写生这一重要环节。坚持人物写生,以此推动自己人物画创作深入的发展,已成为罗云艺术之旅的自觉追求。他的水墨人物写生,既是画家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载体,又是他探索水墨语言多种可能性的研究课题。他以一种现代水墨语言的“修辞”方式,拉近自己与所画人物的距离,在姿态的塑造、神情的刻画、氛境的营造中,既强调骨线的表现性,又在勾勒与皴擦中找到一种错落有致的气韵,并在墨色的抒写间传达对人物精神的种种个人感受。强调想象力和主观情绪表达,致使他的人物写生向着创作的层面接近,更具作品化的特点。


二是主题性创作。大凡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没有不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的;通过创作,又可以检验画家的造型能力和笔墨技艺掌握的水准,这似乎是每个艺术家的必经之路。1998年8月,天赐良机,罗云有机会到西部藏区访问写生。在那里,他发现了一片令他身心感动的人们和土地。此后,他又多次走进西藏,每每使他激动、亢奋,则以不可抑制的激情画了一批洋溢着灵感的写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回味,他开始了“藏民系列”的创作。应运而生的《幸福时光》、《远去的歌》、《阳光璀璨》、《朝圣的路上》等作品都是画家深入雪域高原后创作的主题性绘画,证明了画家在感受的基础上表现感觉的能力。生命的激情会促使艺术表现的升华,并最终导致个人风格的形成。


他的作品屡屡被入选参加全国性的水墨画大展,不仅肯定了他的绘画风格所达到的高度,也使他拥有了中国美术家会员的资格。在“藏民系列”作品中,我特别偏爱《苍生》和《康巴汉子》,这两幅作品,都是以近似肖像画的构图,运用写实手法,在继承民族传统优长的基础上吸收西画的某些技法而使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的精心刻画之作。无论是《苍生》中祈求神明赐福的含辛茹苦的老阿妈,还是面颊上爬满深深浅浅皴纹的饱经风霜的《康巴汉子》,那种大特写、大制作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张力,那种凝重、深沉、丰富的写实风格所突显人物内心世界带来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都显示出画家不同凡响的审美取向和独特的创造力。如果说,罗云的人物写生偏重于描绘再现,情感强烈而单纯,那么,他的“藏民系列”则偏重抒发表现,情感内敛而复杂。由直感人生深入到咀嚼人生,罗云表现藏民人生的幅幅作品,无不积淀着画家对默默忍受命运、甘于人生艰辛的雪域子民一种深隐的关切和恋念。


毫无疑问,历尽沧桑的藏民与罗云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已过不惑之年的父亲、事业奋求者,他也长期负重,也曾像藏民那么劳顿、忍受和喘息,甚至也有过他们那样的迷惘和自足。以真诚的心画真情的活,总不免要把自己投影于作品的。


时间距离会使人的心境变迁,映射着心境表现的作品也会随之变化。由此产生罗云的第三类作品,即那些轻松、随意、灵动地表现古今名人高士的水墨人物作品,“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番灵奇”。他画《白石老人》、《弘一大师》、《黄宾虹》之类的造像,以鲜活率意的笔法放笔直取,含苍带润,书写心底的钦羡之情;他画《竹林七贤图》、《兰亭修图》等古代文人的雅士之风,形随于心,笔寄于意,抒发怀古之幽思;他画《东坡赏梅》、《达摩面壁》、《羲之爱鹅》、《醉仙图》等传唱久远的佳话,想象的情节,夸张的姿态,潇洒的笔墨,涵咏着华夏文明的五光十色。如果把这类作品和“藏民系列”做个整体的比较,还可以看到画家心境的阶段性落差:前者的强烈、肃穆、苍凉和压抑慢慢转化为后者的平静、优雅、飘逸与明朗,沉重的笔调已变为清寂的歌吟,表现的多是“如诗如歌”婉约清新的意境。从“人物写生”到“藏民系列”,从“人物造像”再到古典人物小品,当他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认认真真地做些文章,并决心终生做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更自觉地反思古代传统和近现代传统。


或许是浙派画家周昌谷、方增先等把花鸟画明快洒脱的用笔融于人物画,创造了墨渖淋漓的风格对他的影响,或许是他在审视历代传统绘画的文脉中体悟到花鸟画的用笔用墨,较之山水、人物更具写意笔墨的代表性,更能体现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罗云敏感到需要补上花鸟画这一课以提升人物画对笔墨的诉求。于是,他痛下苦功,力攻“花鸟”这一关。可贵的是,他没有在花鸟题材的选择上普遍开花,而以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只专注于在梅花和毛驴这两种题材的水墨表现上着力,孜孜以求,反复摸索,终在“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之中铸成大器,声誉鹊起,其独特的风貌令世人瞩目。


显然,他的写意梅花和毛驴的成功得益于他幼承家学,早年打下的书法和篆刻功底。他曾随父研习金石,读诗、读史、读儒道释三家学说,并以篆刻名扬乡里。在书法上,他始学魏碑、唐楷,又学米芾、黄山谷,后来喜爱草书,以八大、王铎的笔法结合现代结构,使字与字笔势相连,行与行笔韵互应,整幅作品在通盘考虑中更见舒展豪逸之概,在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中形成新的美感。


细读罗云的梅花,继承了宋、元以后画梅大家的技法,又师法自然,把西画的观察与造型方法融于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中,让梅花与山水结合,与禽鸟结合,与松竹结合,强调以书入画的原则,赋予梅花以新的语言、活的灵魂,营造出喜气吉祥、生气勃勃,与时代品格相一致的种种梅花图景。他用湿笔写生气,用焦墨写老辣,以动写静,以粗写精,以淡写雅,以色写心,以繁写情,以点写声,以线写意,让中国传统美学的开与合、藏与露、聚与散、浓与淡、粗与细在他手中任意挥洒,幻化成不尽的意象乐章,着浓艳于浑厚,涵茂密于清逸,使梅花带上人格与人品的风采,形成了华贵而典雅、繁茂而雄浑,多彩而和谐的艺术效果。


古人画梅多强调梅的高洁、雅逸、孤傲的一面,以稀、以少、以瘦、以疏为美,罗云一扫历代文人画梅那种萧瑟清冷的情调,而以繁花密蕊、浓艳瑰丽、挺拔刚健、笑临春风的面貌,着力表现梅花“昂首怒放,香飘天外”的光彩和凌风傲雪、不屈不挠的精神。风格即人,画如其人。这种风格化的艺术语言,正是罗云心胸豁达、生性宽厚、侍人真诚、重情重义的人格外化。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画梅的奔放与热情,既不同于宋人杨无咎、马远等人的那种“疏枝潜粉”,也不同于元人王冕、明人唐寅的“清影横斜”,还不同于清人吴昌硕的“古朴苍辣”,深研其理法与意象符号的运用又仿佛都有他们的踪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一个当代画家,不再醉心于那种冷峻情奇、书卷出香的孤芳自赏,而是以梅花品格寄托志向、砥砺节操,去寻找并试图表达现代人的某种感受,去显示梅花的“人格化”魅力,这是罗云为梅花造像的显著特点。罗云画梅的种种样式,便是由此生发出来的。为了画好梅花,罗云不仅在院中自种数十种梅花,还曾多次到生活中写生,在风、晴、雨、雪中观察梅花的情形,研究梅花从含苞到盛开的全过程及正侧、俯仰、向背的不同角度变化。同时,他念念不忘诵读古今咏梅诗词名句,揣摩用笔用墨运行的方法,冥想变幻莫测的画面,并作了大量的写生笔记和速写。罗云梅花正是源于生活而有意扬弃前人的笔墨程式,从画面形式的自身要求出发,探索、创立自己的种种表现样式,使自己的作品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天趣、人趣和物趣。


谈到画驴,很自然地想起绘画大师黄胄笔下的《百驴图》,他以“必攻”和“不守”的精神,“集中生命力去进攻”(黄胄语),开创了水墨画驴的表现性意象,诸多至精至华的力作,浸人肺腑,撩人心弦。应该说,罗云的毛驴是沿着黄胄先生的创造性一路走下去的,最直接地继承了黄胄笔墨的激情性、审美的现代性和结构的开放性,体现在作品中的文本特点是在生意盎然中以意为主的自由抒写--夸张、变形与随心所欲,是远离物象形的束缚而向“心象”的自由转换与提升,是在“泼、写、点、”中以运动性、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去选择笔墨秩序、形式与空间结构,在含蓄与抽象的意味中获得水墨更为纯粹的意义。


罗云画驴是很下功夫的,但他不是对先贤作品的模仿与复制,而是把画驴作为探讨中国画笔墨的试验田,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规律,以此攻克笔墨关,达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之目的。和他进行人物画创作一样,罗云紧紧抓住的是“写生”这一重要环节,坚持不懈地到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从北方山村到塔里木河岸,凡是有驴的地方都曾留下他的踪影。“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石鲁语)。罗云笔下驴所以稚态可掬、活灵活现、生动可爱,都是他注重“写生”的观察和实践的结果,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真谛。


罗云画驴,以水墨写意为主,下笔果断,上墨润泽,墨中见笔,笔中透线,笔墨交融成趣而又各自分明,显示出有骨有肉的笔情墨趣。驴的形象或聚或散,或藏或露,或健步前行,或顾盼传情,整幅画作在经意与不经意中一气呵成,尽显驴的神韵与精神。其中笔痕墨迹之美、意象氤氲之美,呈现出特有的艺术个性。


罗云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画驴,还在于他描画与驴相互依傍的民族。他常让新疆美丽的维族姑娘跃然纸上,让群驴与人物结合,让水墨与色彩辉映,他把驴画成人类的朋友,画成人类的伴侣,他用画笔写出了驴性憨拙可爱的纯真和种种无言的栩栩如生状态。“历经人间不平路,不向人间诉不平”,这正是画家自己精神的寄托与写照,也是画家对这种高尚的“毛驴”精神的颂扬。


黄胄先生说过:“‘一门精’就可以把水平提上去,许多大艺术家都有这样的经验。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梅兰芳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也是几出戏。”我没有问过罗云,从“画梅”到“画驴”是否曾受黄胄先生这种理念的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而是以一个大艺术家的胸襟去面对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每前行一步,他还会像科研攻关一样,集中精力从另一个制高点上突破,也许是画荷,也许是画马,如此反复探索,积蓄学养,渐修渐进,他的艺术是不可限量的。


2010年元月于北京王府花园


延伸阅读:

罗云:艺术路上的朝圣者

文/ 杨帆


对于生命的理解,人人各异,内心世界的丰富而绽放的异彩,是因对生命深层的体察而蕴藏细腻的悲欢,人的品位和精神亦有质地的区分。


美者如玉


美化美奂,容纳一切美,充盈着高贵典雅。在绘画中洒脱而不拘谨于平面线条,浓烈而不狂放于市井人情。在茫茫宇宙,人是渺小的;在漫漫人生路上,短暂却可以永存。 ——罗云


两年前,已在北京定居多年的四川艺术家罗云获邀参加“四川更加美丽”四川籍艺术家采风活动,他在阿坝数次被四川灾后重建的火热场面感动,回京之后闭关三月完成一幅长6.5米、高2.4米的鸿篇巨著《从悲壮走向豪迈》,这幅巨画让无数国人震撼和感动,并在之后获得全国金奖。


在5•12汶川大地震四周年之际,罗云再次回到成都,短暂停留数日后,他又将赶赴阿坝写生,回访藏区建设新成就,探望在《从悲壮走向豪迈》中出现的真实人物。启程前,罗云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这次藏区行除了要纪念四年前的那场旷世之灾,同时他还要收集大量素材带回北京,“我计划要花一年时间创作出一批反映藏区的大型组画,以反映藏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打算把这个系列命名为《雪域子民》。”


悟道


《从悲壮走向豪迈》成艺术分水岭


2010年4月,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前夕,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联共同主办,巴蜀画派促进会等联合承办的“四川更加美丽——四川美术书法名家优秀作品展”活动,当时邀请全国数十名川籍艺术家兵分两路开进四川腹地,进行了为期近一周时间的采风活动。擅长民族民俗风情绘画的罗云加入到藏区采风队伍。


回京后,罗云把这次采风中收集的素材认真加以过滤,激情澎湃的他专门定做了一张两丈的巨幅宣纸,他要在上面尽情泼洒自己对家乡全部的爱,就像一个诗人要酝酿一首对爱人的长诗。“一般国画很少会画这么大的尺寸,2米的长度就已经很大了,可是我觉得这次得到的感悟一定要足够大的容量才能展现。”


罗云说,画里的每个人都有原型,绝对不是虚构。“本来我只想画30个人,但后来发现有太多乐观的当地民众可以入画,于是又增加了38个人。”在呕心沥血搞创作的时候,罗云在四川的老母亲病重,他也忍痛放弃了探望母亲的念头,当《从悲壮走向豪迈》正式完成后,迫不及待的罗云立刻买了张机票,从北京飞回成都和母亲团聚……


时隔一年,再度回忆起这幅震撼画坛的巨画,罗云很感慨地说:“画中的人物都是家乡的老百姓,每个人都和真人一样高,当时创作这幅画的那半年时间,我推掉了所有的展览和其他创作。


为了不让人找到我,甚至我一度把自己的手机给关了,春节几天我连画室门都没出过。”罗云认为,这幅群像式的史诗画卷是自己20多年来艺术创作的一道分水岭,从此之后他如悟道一般,确定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方向。


思变


西学中用”探索国画笔墨精神


业内人士认为,罗云的画作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于社会的关注,对于生养他的土地的情怀,对于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评论界对罗云赞赏有加的社会责任心也是鞭策他一路前行的源动力,所以他今年再度回到家乡四川,一个更宏大的创作计划在罗云心中酝酿和发酵。


“我回藏区写生采风的想法其实已经酝酿了三四年,主要是因为当初创作《从悲壮走向豪迈》占用的时间太长,不得不临时搁浅。我这次专门从北京开车来成都,目的就是要深入藏区腹地,从川藏公路一路前行至布达拉宫,整个行程将耗时二十多天,往返数千公里。”罗云说,这次藏区之行不光要背上画板一路走一路画,还要回访当时走过的汶川、北川、什邡、萝卜寨等地,要全程记录下两年来藏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罗云说:“我应该要深层次地发掘藏区人民人性闪光点,再创作一批高原题材新作,这次深入藏区写生,我就是想收集更多素材,计划创作出至少六十多幅系列作品